首页 > > 40

千人集體頂替高考是大時代的小插曲

2016-06-20
来源:鳳凰網

  近日,一封實名舉報信打破了小縣城江蘇灌南的平靜。信中稱,當地擔任公職的一對小夫妻,多年前曾冒用他人學籍考入大學。記者調查發現,當年頂替應屆生學籍參加高考並最終化名生活多年的人不在少數。在特殊曆史時期,僅灌南一縣,就至少有千餘人頂替學籍參加高考,其中不少人如今已是當地相關職能機構的主要負責人。

  頂替他人學籍參加高考,一度是特殊曆史時期的產物。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國家在一些考生比較多的省份實行預考制度,只有通過高考前的預考,才能參加高考。而在預考階段,應屆生的過線分數要比複讀生低,複讀生要提高預考通過幾率,學校也有應屆生升學考核壓力,所以,這就共同導致了像孫大勇、汪昌梅這樣的複讀生用頂替應屆生學籍的方法參加高考的現象。

  很難說,孫大勇、汪昌梅從頂替他人學籍高考中獲得了什么實際利益。照汪昌梅的說法,本來她的成績就非常優秀,“預考成績高出分數線一百多分”,並且,頂替輟學學生的學籍參加高考,也是考前老師基於學校利益的特定安排,與她本人並無關系。

  其實,對於孫汪夫婦二十年來頂著他人姓名生活的遭際,我反倒覺得也不應一棍子打死:出身貧寒的學子,沒有竊取他人高考成績,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學,並找到體面的工作,但就是因學校的暗中“助攻”、高考制度的不完善與戶籍管理的松懈,才導致了他們一直活在他人影子之下,終究不能以真面目示人。

  而這正是很多農家子弟的搖晃人生。他們目標清晰,命運卻往往“沿洄難住”,充滿了極大不確定性。一旦有捷徑可走,他們往往也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當汪昌梅的老師讓其簽字時,她自然知道這是頂替他人學籍考試。但在命運面前,她很難去拒絕。

  所以,套用一句爛俗的話,孫大勇、汪昌梅頂替他人學籍參加高考並導致二十年來用別人的名諱生活,是大時代的小插曲。這算不上什么個人悲劇,但足夠讓我們看到,一個時代的高考制度,對每一個想改變命運的人,都有著無可否認的指揮棒作用;學校為了升學率,也往往有鑽制度空子的激勵。

  這是一個曆史遺留問題,頂替別人學籍考上大學的人生也不好過。當個人改變命運的手段始終無法與其周遭的制度咬合,也注定一些人只能在努力之外,寄希望於更務實的途徑來改變命運。跟那些靠拼關系、拼背景或者拼身體的人相比,孫大勇夫婦頂替他人學籍參加高考,不過是在一只利益大手撥弄下,被動配合著旋轉起來而已。好耶壞耶?時也命也。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