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告別“吊瓶森林”是醫療觀念的進步

2016-08-17
来源:深圳新聞網

  作者:劉洪波

        “吊瓶森林”增加了藥物的用量,加大了藥物的消耗。一次門診,輸液三天,外加外用藥、內服藥,處方就大了。如果不輸液,處方小,藥賣得少,醫院不樂意。

  江蘇省全面停止門診靜脈輸液,在各個醫院裏蔚然大觀的“吊瓶森林”消失。7月1日起,停止二級以上醫院門診靜脈注射抗菌藥物;鎮江第一人民醫院每天兩三千人次的輸液量降到了每天兩三百人次。年底,江蘇還要停止二級以上醫院門診靜脈注射。

  我想,這是醫療扭轉一味產業化方向、回歸健康事業的基本點的一個表現。

  報道說,輸液是“最後的給藥方式”,也是國際公認最危險的給藥方式。“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是公認的給藥原則。但多年來,在各個醫院,我們都可以看到壯觀的輸液場景,形成獨特的“吊瓶森林”。

  大約30年前,這樣的情形還沒有出現。那時,一般人上醫院,拿到的往往只是幾顆藥片,需要“打屁股針”就是較為嚴重的病情了,“打吊針”是與住院聯系在一起的。我20歲以前的就診經曆,留下的印象就是這樣,無論在鄉下還是上大學期間。待到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才發現同事們有病上醫院,常常是去“打點滴”。

  剛開始,我以為這是一種不同於農村人和大學生的較高的公費醫療待遇,但後來,公費醫療停止了,輸液卻更加火爆起來。有病上醫院,醫生往往就開輸液處方,“輸液三天”如同標准治療流程。

  “最後的給藥方式”,照字面理解,不只是步驟選擇上的最後,還應該是“無法之法”,是保留手段,是尋常不出手的殺手鐧,但醫療實踐中,它不再限於處置最嚴重的情況,變成了“最先的給藥方式”“最常見的給藥方式”“最主要的給藥方式”。

  這裏面有什么蹊蹺,我不是醫院人士,無從了解。但並非一點門道也看不出來。直觀地看,“吊瓶森林”增加了藥物的用量,加大了藥物的消耗。一次門診,輸液三天,外加外用藥、內服藥,處方就大了。如果不輸液,處方小,藥賣得少,醫院不樂意。

  有一種觀點認為,輸液泛濫,有醫源性原因,也有患方原因。這是不符合事實的,本質上這是醫源性的,無所謂“患方原因”或“患源性原因”。處方權在醫方,怎樣治病,醫方說了算,患方說了不算。患方主動要求輸液,也是醫院“培養”出來的,而且其“主動要求”也不具備醫療效力。

  醫院開大處方,有利益驅動。這裏面或有無奈之處,例如診療不值錢,靠藥賺錢;例如衛生事業投入少,醫院須自養等。但有時說得又似乎頗為理直氣壯,就像問題不在於“逼良為娼”,而是本來就該開大處方一樣,令人不解。醫療,第一位的到底是一門利益驅動的生意,還是一個以健康為目的的社會事業,被搞糊塗了,乃至直接顛倒了。於是過度醫療、按錢治療都順勢而出,輸液成標配就是集腋成裘的日常化過度醫療,濫用抗生素還是一種有負向作用的醫療。

  消除“吊瓶森林”,可以降低醫療費用,更重要的是可以使醫院真正回到健康事業,而非定位到“藥物產業鏈”上;使醫療建立在醫學和健康的基礎上,而非建立在產業基礎上,而醫學僅僅成為一種產業背景;使就醫回到“維持健康”的本義,而非一種高昂的“消費活動”。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