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2

兩個文明穿越「對話」中埃文物南京同框

2016-08-22
来源:香港商报网

  3000年歷史的女吟唱者木乃伊、歷時兩年剛剛修復的漢代鑲玉漆棺、古埃及《亡靈書》、漢代金縷玉衣……古埃及法老與中國漢代諸侯王都相信,身體和靈魂,可以通過某種方式維持不朽。同樣有著對長生不老的追求、對權力的渴望--兩個相隔世界兩端的文明穿越時光,在南京對話。8月9日,南京博物院「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漢代文明的故事」特展開幕。展覽通過同展對比,凸顯出古埃及與中國漢王朝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古代文明在生死與權力態度上的高度契合與差异特徵,以時間為軸線,為觀眾同時呈現兩個文明的卓然風姿。香港商報記者 宋璟

  事死如事生 追求身靈不朽

  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表示,此次展覽是近年來南京博物院規格最高的一次國際性展覽,展出的埃及文物來自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均為該館的珍寶級文物,而西漢的鑲玉漆棺亦是修復后首次面向觀眾展出。在龔良看來,中國與埃及古人都有著「事死如事生」的觀念,這正是古埃及文物與漢代文物對話的基礎。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員陳剛告訴記者,此次展覽主題中,「法老」代表古埃及,「王」代表中國漢代。

  古埃及展品與中國西漢大雲山江都王劉非陵墓、揚州廣陵王陵、徐州楚王陵文物共同出展,更容易讓觀眾看到兩種文明的對比。

  埃及女吟唱者木乃伊和漢代金縷玉衣分列兩邊,十分引人注目,這正是兩個文明中,統治者們追求不朽與永生的真實寫照。由18層麻布緊緊包裹的女性木乃伊,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是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館藏珍品。經過高解析度CT掃描可知,這具木乃伊是一名20多歲的成年女性,所處年代約在公元前1069年-公元前945年。從棺木上的字樣可知,她生前是一名吟唱者,在神廟里用美妙的歌喉為神靈獻上頌歌,她身體沒有病灶,很可能是死於難產。

  女吟唱者木乃伊的周圍,放置著4個卡諾匹斯罐(Canopic Jars)。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有來生和重生,因此人們會很用心地保護死者的重要器官。制作木乃伊時,要將內臟從身體里取出,用天然防腐劑泡堿處理后,放入卡諾匹斯罐中。木乃伊人形蓋板上描繪著色彩鮮豔的圖案,中間畫著伸展翅膀的神靈,她是天空女神努特。古埃及人相信,棺材在死者復活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人們把棺材看做努特的身體,躺在里面的死者不僅受到女神的保護,而且相當於回到母親的腹中等待重生。

  西漢鑲玉漆棺首次亮相

  為了追求肉身不朽,古埃及木乃伊完成后會被放入人形棺木中,而漢代諸侯王和貴族則是穿上金縷玉衣躺入玉棺。

  展廳中的金縷玉衣與鑲玉漆棺,出土自大雲山西漢江都王劉非陵,年代為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金縷玉衣由2447塊玉片和金線連綴而成,每塊玉片的大小和形狀都經過嚴密設計和精細加工。而首次展出的國寶級文物西漢鑲玉漆棺,是國內迄今為止發現的相對完整且信息量最為豐富的玉棺。歷經兩年修復,鑲玉漆棺首次亮相在公眾面前。

  黑漆朱繪的玉棺上,有形態各异的魚、虎、朱雀等飛禽走獸,還有神怪狩獵等圖案,裝飾有雲氣紋、波浪紋。玉璧、玉飾間還以長條形金、銀片交錯鑲貼裝飾,組成了漢代常見的吉祥圖案「柿蒂紋」,寓意事事如意。玉片之間的縫隙則貼滿金片、銀片,十分華麗,可謂是中國古代喪葬禮儀中登峰造極的藝術品。

  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員陳剛告訴記者,玉棺與玉衣之間,還有著分而復合的機緣巧合。在發現玉棺之前,南京博物院徵集部曾經徵集到一套不完整的玉片金縷,根據研究發現,這其中的金縷有一部分中含有10%的銀。在發掘玉棺時,玉棺已經因偷盜而坍塌,玉片殘損,還殘留著一些金縷,而這部分金縷中,亦有一些含有10%的銀。專家們將玉棺與金縷玉衣聯繫到一起,經過種種研究,證實當年棺中被盜的金縷玉衣就是曾經徵集到的這一套。

  為什麼兩種文明都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去維持肉身的不朽?陳剛表示,展覽最初的出發點,是希望公眾明白,追求不朽的最原始動機,是對現世美好生活的不舍,希望能在死后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使用。不論是古埃及貴族還是中國漢代貴族,兩種文明中都有對現有生活的延續追求在精神上的反映。不僅是物質上,還有精神上的權利,比如擁有軍隊、發行貨幣、任免官員,正是由於這些上層的原因,導致兩種文明有了很多相似之處,又各有差异。

  《木乃伊》「亡靈黑經」原型亮相

  展廳中,一件古埃及托勒密時期的黑色花崗岩半身像被稱作「埃及豔后」像。這位著名的「埃及豔后」本名為克婁巴特拉七世,她是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任女法老,憑藉傾國傾城的姿色暫時保全了一個王朝。在電影《埃及豔后》中,伊麗莎白·泰勒就曾出演這一經典形象。

  恐怖復活的木乃伊、會吃人的聖甲蟲、密密麻麻的蠍子……《木乃伊》系列電影中,用於喚醒木乃伊的黑色「亡靈黑經」原型--《亡靈書》就在此次展覽中。展廳中的《亡靈書》褐色的紙張已經有些殘損,紙片頂端繪有插圖,布滿了31行黑色的古埃及象形文字。據了解,真正的《亡靈書》是古埃及為死者奉獻的一種符籙,在當時被稱為「白晝通行書」,它一般書寫在紙草卷上,與木乃伊一起下葬,方便死者誦念。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可以通過這些咒語突破重重關卡,順利進入來世。此次展出的《亡靈書》殘片來源於古埃及《亡靈書》第16-17章。

  陳剛說,正是由於古埃及留存有如《亡靈書》一樣的圖像學和文字學資料,使得古埃及文字及當時的種種文化得以留存,為世界研究古埃及文明提供了指導。
 

[责任编辑:林涛]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