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曙光
僵死企業不破產,財政可以收到稅,社保也可以按比例收到資金,工人也不會上街。這就是僵死企業不死的原因。
進入本世紀第二個十年以來,中國經濟一直呈現回落走勢。2015年比2010年GDP增長率下降了3.5個百分點,跌幅超過33.65%。工業增加值的增長也從高於GDP而變成低於GDP。
由於經濟下行,穩增長成為宏觀經濟運行的主要目標和主要任務。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辦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由於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持續,世界經濟處於低迷狀態,貿易出口大幅下滑,而國內消費雖然相對穩定,但比重較低,其提升有待於一系列體制問題的解決,於是增加投資就成為穩增長的主要抓手。雖然投資的增長也逐漸趨緩,但始終高於GDP增長的30%-50%。
杠杆率逐步提高
為了穩投資和穩增長,加貨幣成為主要手段。雖然穩健貨幣政策的說法未變,但其具體操作卻不斷地漸趨寬松,降息降准以及加大公開市場操作成為貨幣政策的主調。從2011-2015年,連續降准10次,存款准備金率下調了5個百分點;2015年降息4次,到了現在,1年期存款利率為1.75%,實際利率已經變成負值。
在經濟增長不斷趨緩而貨幣供給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中國貨幣和准貨幣M2與GDP的比率不斷增加,2015年已經達到205.7%,遠遠超過全球樣本的平均水平,只比日本(240%)低。
我國的杠杆率並不低,且有逐步提高之勢。因此,加貨幣與去杠杆的關系,更值得進一步討論。
要真正淘汰僵死企業
加貨幣對杠杆率的影響需要特別關注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貨幣的流向問題。究竟是流向杠杆率較低的部門,還是流向杠杆率較高的部門,其影響完全不同。根據有關方面的數據,國有企業的杠杆率高,民營企業的杠杆率低。很清楚,這裏存在著產權歧視。在做大做優做強國有企業的理念和政策指導下,這個問題是解決不了的。
與此密切相關的是,產能過剩行業遇到的問題是生產下降,銷售困難,價格下跌,存貨增加,成本上升,利潤減少,而鋼鐵、煤炭等重資類行業又多是國有企業,二者疊加,杠杆率一般較高。
根據測算,小企業的杠杆率低於大企業,但由於金融業本身的嫌貧愛富和護大欺小,再加上體制原因,實體經濟資金緊張,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呈加劇之勢,中小企業盼“輸血”,現行體制在“抽血”。
二是融資成本和企業效益的比較問題。如果企業效益高,融資成本低,貸款增加不會提高杠杆率,反之,則會提高杠杆率,增大企業的債務風險。從目前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加權平均利率與2800家A股上市公司平均總資產收益率的比較來看,除國際金融危機前後的2007年、2010年和2011年,我國的貸款利率長期高於上市公司的資產收益率,特別是2013年以來,二者的“剪刀差”迅速擴大,2014年9月達到3%的峰值,2015年末下降到1.82%。
三是考察杠杆率的高低不僅要看貨幣的流向去了哪裏,而且要看企業融通的資金從哪裏來。一般來說,企業有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種方式,前已指出,M2/GDP的比率與金融結構有關,我國的高比率是由於現有金融結構以銀行的間接融資為主,目前,我國的直接融資占比僅為24%,不僅低於美國(80%),而且低於德國(75%)、日本(70%),甚至低於印度、印尼、巴西(60%以上)等國。
與此有關的一個問題是,為了去杠杆,降低企業的債務負擔,政府大力支持債轉股。這個辦法是可行的,它可以把銀行與企業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通過投貸聯動的商業模式,轉變為企業之間的股權關系,原來的還本付息變成按股分紅。這對那些發展前景好、創新能力強、而又受困於債務壓力的企業無異於雪中送炭。而對銀行來說,待企業經營情況好轉、實現了轉型升級的戰略目標以後,還可以通過二級市場出售股權,收回資金。
四是去杠杆的關鍵是要真正淘汰僵死企業,這也要讓市場起決定作用,而且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也正是淘汰的好時機。然而,在我們的條件下,並不如此。僵死企業不破產,財政可以收到稅,社保也可以按比例收到資金,工人也不會上街。這就是僵死企業不死的原因。而僵死企業不死,去產能、去杠杆也就成為一句空話。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