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让小学生记住父母生日,就是尽孝心了吗

2016-11-09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麦嘈

  面对孝这个字眼,在时代和价值观巨变之际愈发模糊的面孔,成年人无法自处,才弄出了一个连自己都做不到,还让小学生去做的规定。

  对于不少70后80后来说,《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承载着童年满满的回忆。近日,浙江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颁布的2015版《中小学生守则》,拟定了《浙江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征求意见稿)》。相比十多年前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新拟定的“浙江版”增加了不少内容,其中包括了“记住父母的生日,并在父母生日时,能主动表达感恩之情”。(据昨日澎湃新闻网)

  据报道,“浙江版”征求意见稿增加这些内容,首先考虑到传统文化教育中,孝心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孩子来说,单纯说“孝”,可能太空洞,所以怎样对待父母,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具体要求,也就是“从记住父母生日开始”。

  沈阳市的一家媒体最近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结果,超半数受访中学生记不住父母生日。不知类似的调查是否也在成年人中进行过;我自己的估计,若有类似调查,成年人的数据可能更难看。你知道(记得住)父母的生日吗?一条针对中小学生的行为守则,恐怕足以让大多数成年人汗颜。倘若老师、校长记不住、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自己又能有多大底气教育学生记住父母生日?

  问题是,让小学生记住父母生日,就是尽孝心,就能弘扬传统孝道了吗?孔子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对父母的孝,是孝在小处的体现,儒家传统的“孝”,是一个更广义的品德概念。而在具体行为上,孔子在《孝经》里也讲,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强调的也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远比表面上的行为更重要。尽孝不是套路,并不是说,给父母最好的物质条件、顺从父母就是孝;对父母的孝顺,不能以牺牲是非为代价。以上种种道理,假如不跟小朋友说清楚,把“守则”弄成当代版本的“弟子规”,有将传统文化庸俗化,并把“孝”的内涵缩小范围来加以理解的危险。

  当然,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记住父母生日”也许是个容易操作也容易引导的方法,同时让学生从这里起步,成为学习和践行传统孝文化的一个开端。可是,从根本上说,“记住父母生日”这样的规定,舍本逐末,离守则制定者的初衷也相去甚远。

  说来说去,如此明显的“套路”出现在守则里,最大问题,可能还是我们大多数成年人,包括征求意见稿执笔者,对于当今时代到底什么样的具体的日常行为才能体现“孝”心里没数。“常回家看看”就是尽孝吗?父母逼婚你无动于衷就是不孝吗?面对孝这个字眼,在时代和价值观巨变之际愈发模糊的面孔,成年人无法自处,才弄出了一个连自己都做不到,还让小学生去做的规定。

  依我看,与其拼命往弘扬传统文化的“中心思想”上靠,还不如就事论事,从浅显、日常的道理开始讲。比如像英国的小学生守则那样,写明“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小秘密要告诉妈妈”。近年来中小学生受校园性侵害威胁的消息不断,《小学生守则》对此只字不提难以理解。比起“孝”“父母生日”之类空疏的概念,“告诉妈妈”、建立基于信任感的亲子关系,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更有利于少年儿童成长的呢?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