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2

住建部部長應詢停車難:吸引社會資本建停車場

2016-12-26
来源:每日經濟新聞
  住建部部長陳政高昨答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詢問,將從加大地下空間利用等五方面解決停車難
 
  每經記者 馮 彪 每經編輯 賈運可
 
  12月24日上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安全生產法實施情況的報告、關于檢查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情況的報告,并進行專題詢問。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注意到,會議大廳座無虛席。對于一些社會民生熱點話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們給予了廣泛關注。比如,現在有車一族越來越多,出門開車是方便了,但停車卻成了大問題。保守估計,我國停車位缺口超過5000萬個,并且正持續擴大。此外,關于電動車標準制定也是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一方面,電動車極大地方便了公眾的出行,在一些地方電動車更是快遞小哥們的“標配”;但另一方面,“滿街橫行”的電動車也給道路安全埋下了一定隱患,如何規范電動車駕駛行為引起公眾關注。
 
  針對這些問題,部長們都給出了相應分析,并提出了針對性的應對措施。比如,對于停車難問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陳政高表示,將通過吸引社會資本建設停車場等舉措來妥善解決。
 
  五舉措應對停車難
 
  針對當前城市道路交通擁堵、停車難等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李路問及,對解決城市道路交通擁堵問題和緩解停車難問題有什么具體辦法?準備采取哪些措施?
 
  對此,陳政高回答,造成交通擁堵的原因很多,第一個原因,是我國的城市路網密度和面積率不夠。發達國家城市路網密度一般都在20公里/平方公里左右,一些地方甚至達到23公里/平方公里,而我國平均只有7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積率方面,發達國家都在20%以上,有些達到25%,而我國目前只有13.7%。
 
  第二個原因,陳政高認為是道路的級配不合理。我國道路建設普遍是“寬馬路、稀路網”,發達國家則是“窄馬路、密路網”,次干道和支路的缺乏是造成擁堵的重要原因。另外,交通擁堵的原因還包括公共交通不發達、交通秩序混亂、單行道路推行緩慢、停車占道嚴重等方面。
 
  對于如何解決交通擁堵問題,陳政高指出,一是優化路網結構,到2020年建成區路網密度要提高到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積率達到15%;二是配合有關部門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到2020年超大、特大城市的公交分擔率要達到40%以上,大城市達到30%以上,中小城市達到20%以上;三是逐步解決停車占道問題;四是配合有關部門整頓路面交通秩序,提高交通通行效率;四是配合有關部門大力推進單行道,使單行道成網、成片。
 
  關于停車難問題,陳政高估測,全國停車位缺口約為5000萬個。下一步工作大體有幾個方面:第一,各城市要作出規劃、提出目標,爭取在一定時期內實現停車的需求與供給的基本平衡;第二,進一步開放市場,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建設停車場;第三,加大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第四,堅決打擊違規停車行為;第五,強化法律法規的建設,將停車場的建設、收費、管理等納入法治軌道。
 
  制修訂電動自行車標準
 
  電動自行車、代步車的出現在方便居民出行的同時,也給道路交通安全帶來了一定隱患。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郎勝問道,對生產銷售超標電動自行車、改裝車的,國務院有關部門目前是如何進行監管的?將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以做到有效治理、從源頭上管住?
 
  對此,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回答說,關于電動自行車,原來的標準主要有三個條件進行判定,一是車速不能超過每小時20公里;二是車輛自重不能超過40公斤;三是必須得有腳踏功能。但由于有關方面認識不一致,推翻了。關于三輪和四輪(電動車),情況就更加復雜。長期以來,由于各方對這一塊認識不一致,所以沒有具體的對策,大量三輪、四輪的低速電動車逃脫了監管——既不上牌照,駕駛人員也不考駕照。
 
  苗圩表示,現在要談的是如何“規范一批”。總的思路是這樣的:先要修訂或者制定安全技術標準。有了標準以后,就要加強監管,機動車要按照機動車的標準,必須到公安部門上牌照,駕駛人員必須取得駕駛執照,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安全。不能像現在,很多電動摩托車在非機動車道上大行其道,帶來了很大的安全隱患。
 
  公安部副部長李偉也回答,南寧、海口等城市對電動自行車管理的做法都非常好,現在已經有了一些好的經驗值得推廣。比如,政府牽頭解決準入問題、上路要有明確的條件和要求、組織群眾隊伍參與管理等。
 
  安全標準制修訂經費不足
 
  在安全生產配套法規規定制定方面,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姚勝問及,目前安全生產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定、修訂工作進展緩慢,存在著標準缺失、老化甚至“打架”等問題,是什么原因導致實施條例和部分配套法規遲遲沒有出臺?是什么原因導致安全生產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定修訂工作進展緩慢?
 
  對此,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回答說,安全生產標準制修訂進展緩慢,甚至缺失、老化、“打架”的問題確實是客觀存在的,也是標準化工作的一個老大難問題。“主觀上來講,大家現在對安全生產比較重視了,但對安全生產標準的重要性認識還不夠。抓得不緊,下工夫不夠,經費保障也上不去。這個需要認真地思考和檢討,包括我們自身也要檢討。”支樹平表示。
 
  支樹平指出:“目前我們國家標準委制修訂經費的標準大概是每年財政預算1個億,這1個億要支持兩千多項國家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因為我們三萬多項國家標準,每年差不多要制修訂兩千項。據測算,一項強制性國家標準的制修訂經費需要30萬元左右,有的可能更高,而我們國家目前強制性國家標準平均投入不到10萬元。財政不足部分,就需要企業和社會統籌。經費投入不足,就導致安全生產標準的技術研究薄弱,制修訂進展緩慢,拉長了標準的標齡。現在有的安全生產標準,標齡甚至超過十年,而國際上是五年左右。”
 
  在客觀上,支樹平表示,標準制定的過程是個科研的過程,技術性比較強,需要進行大量的調查研究甚至實驗,有的還需要進行國際標準、國外先進標準的比對和研究,有的則需要進行指標的再現性驗證,這些都需要時間。
[责任编辑:肖静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