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3

關於魯迅手抄本《法顯傳》

2016-12-26
来源:光明網

  影印本《魯迅輯校古籍手稿》第二函(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六冊的後半,是魯迅手抄的《法顯傳》。此書又有《佛國記》《曆遊天竺記傳》《釋法顯行傳》等書名,是一部著名的佛教史文獻,據說即出於法顯大和尚本人之手,作於東晉義熙十二年(416),距今整整一千六百年。

  法顯俗姓龔,平陽(今山西臨汾)人,三歲為沙彌,二十歲受具足戒。他鑒於律藏殘缺,於後秦弘始元年(亦即東晉隆安三年,399)去西天取經,這時他已將近六十歲了。(詳見章巽《法顯傳校注·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法顯曆盡艱難險阻,經西域越蔥嶺到天竺(印度)。在近三十個小國巡行佛教聖跡,研究佛教經典,最後攜經律論梵本取海道回國,途經師子國(斯裏蘭卡)、耶婆提國(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於義熙八年(411)到達青州長廣郡牢山(青島嶗山),第二年到了東晉首都建康(江蘇南京),在道場寺與梵僧合作翻譯佛經,先後譯成《大般泥洹經》六卷、《方等泥洹經》二卷、《摩訶僧祇律》四十卷、《僧祇比丘戒本》一卷、《摩訶毗曇心論》十三卷、《雜藏經》一卷等等。他是一位空前偉大的西行求法者、旅行家和譯經家。

  《法顯傳》內容豐富,對所到所經各國的國情和各方面概況有清晰的記載,皆為前人聞所未聞。古代中亞及印度缺乏史傳,有關曆史賴此書得以略知一二。除史料價值外,此書亦有文學價值。法顯對天竺的傳說故事也注意搜集、記錄,例如關於毗舍離國“放弓仗塔”的故事,即有很具體的介紹:

  城西北三裏,有塔,名放弓仗。以名此者,恒水上流有一國王,王小夫人生一肉胎,大夫人妒之,言:“汝生不祥之征。”即盛以木函,擲恒水之。下流有國王遊觀,見水上木函,開看,見千小兒,端正殊特,王即取養之。遂使長大,甚勇健,所往征伐,無不摧伏。次伐父王本國,王大愁憂。小夫人問王:“何故愁憂?”王曰:“彼國王有千子,勇健無比,欲來伐吾國,是以愁耳。”小夫人言:“王勿愁憂,但於城東作高樓,賊來時,置我樓上,則我能卻之。”王如其言。至賊到時,小夫人於樓上語賊曰:“汝是吾子,何故作反逆事?”賊曰:“汝是何人,雲是我母?”小夫人曰:“汝等若不信者,盡仰向張口。”小夫人即以兩手搆兩乳,乳各作五百道,墮千子口中,賊知是我母,即放弓仗。

  親情戰勝了地緣政治中的仇恨。這個傳說很合於中國人重視血親倫理的傳統,所以法顯詳細予以記錄。

  魯迅的手抄本《法顯傳》寫於整整一百年前的1916年,當年《魯迅日記》3月3日載:“夜寫《法顯傳》起。”3月16日載:“夜寫《法顯傳》訖。都一萬二千九百餘字,十三日畢。”抄本凡39頁(雙頁),頁18行,行20字,有眉批校記240餘條。書法嚴整秀麗,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

  魯迅後來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且介亭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法顯舍身求法,作出了重大貢獻,其高尚的情操和人格,永遠值得後人景仰和紀念。(顧農)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