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不管花多少錢,你也不是爺

2017-01-22
来源:中國青年報

  在社交媒體上看新聞時常常會有心理反差:看新聞很溫暖,看評論卻很崩潰。比如這條新聞——《一張外賣訂單刷爆網絡她點外賣時這樣備注》:“送餐小哥:我沒那么著急吃飯,送餐路上請安全第一。如果超時可提前按已送達,或與我聯系。辛苦了,謝謝你……”近日,網友在微博曬出一張外賣訂單,因訂單中的備注十分暖心而受到網友關注。為這份相互體諒點贊!

  新聞竭力想傳遞一種互相體諒的暖意,評論區卻淪陷於各種嘲諷和吐槽,“備注”中的這份對送餐小哥的體貼理解,被貼上了矯情和“聖母”的標簽。有人說,在規定時間裏完成送餐任務是他們的職責,他們工作的不易,在接過餐時真誠地說聲謝謝就行,不必無底線模糊他們的工作職責,真不怕慣出毛病?有人說,說到底,我每單都付了外賣費的。有人說,他們收了錢我們付了錢,他們能體諒我們嗎?如果有閑心慢慢等,我們就不會點外賣了。

  這些吐槽有道理嗎?當然都有,站在每個人的角度都講得通,都有充分的理由。得講規則啊,承諾什么時候送到就得什么時候送到。得講權利啊,我付了錢,就應該享受付費的權利。當我們占著理,論證一件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時,我們總能將規則和權利用得那么冠冕堂皇和嫻熟自如。規則和權利當然很好,可如果談論規則和權利時失去了將心比心的理解,沒有了謙和與禮讓,咄咄逼人,寸利必得,斤斤計較,得理不饒人,對弱者缺乏體諒之心,一副盛氣淩人的面孔,就讓人反感了。

  其實那條新聞並沒有讓所有訂餐者都這樣備注,沒有讓點外賣的人都體諒送餐者的不易而慢慢等。很簡單,自己不著急吃飯,所以就讓送餐小哥不必著急——因為訂外賣的人都喜歡打電話催。如果你很著急,也可以備注讓送餐小哥“稍快一點兒”,這就是相互體諒。不要覺得一句“我沒那么著急吃飯,送餐路上請安全第一”就侵犯自己作為消費者的權利了,不要把這份體諒跟規則對立起來。

  規則和權利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一種不證自明的政治正確和公理,人們的權利意識越來越張揚,愛把“這是我的權利”放在嘴上,看起來是一種進步。但這種權利意識如果沒有對自私的克制,缺乏對別人權利的平等尊重,沒有體諒、理解、禮讓、寬容、謙遜和人情的溫度,就容易變成公共交往中一種滋生暴力和產生沖突的戾氣。人們特別喜歡將一切對自己有利的東西用權利話語包裝起來,使“自私”變得理直氣壯並神聖不可侵犯。

  是的,如今人們不缺權利意識了,卻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過度維權之下,越來越缺以下這些可貴的品質:得理時的寬容,得勢時的退讓,處於優勢時的謙讓,沖突時的妥協,身處高位時的謙遜,不把規則用到極致的克制,對弱者的體諒,留一份餘地的善意,站在真理一邊卻不咄咄逼人的大度、包容和平和。

  這種過度維權和咄咄逼人尤其表現在作為消費者面對服務者的時候,我曾在《花了錢也得守規矩》中批評過這種現象,一些人身上彌漫著這樣的戾氣:我是花了錢的,你就該看我的臉色,我就可以不守規矩,花了錢就是爺。這些人對一個基本常識很陌生,那就是花了錢也要守規矩,不管花多少錢,你也不是爺,都得尊重服務者。花錢只是購買服務,並沒有購買別人的尊嚴,更沒有權力為所欲為。在“花了錢就如何如何”的自負之下,也滋長了一種貶低服務者的風氣,好像服務者就得低三下四,就得“成全別人惡心自己”。沒有我們消費者花錢,你們服務者就得喝西北風——低劣的市場營銷學兜售的這種尊卑服務觀,也助長著“花錢就是爺”的居高臨下和過度用權,沒有理解雙方關系的平等和尊重的相互性。

  人們常把“維權”這個詞掛在嘴上,可這種維權意識並不是不卑不亢地主張自己的權利,而是一種欺軟怕硬,在位高者面前恭恭敬敬服服帖帖,在位低者面前頤指氣使盛氣淩人,在面對沒什么權力的服務者時“權利意識”尤其張揚,飯店裏對服務者的吆三喝四,公共場所對服務者的大聲呵斥,稍遇到一點小委屈時的怒氣沖沖劍拔弩張。

  “消費者是上帝”這話本是矯正計劃經濟時代的種種毛病,但這句話卻誤導並慣壞了一代人,滋長了很多人消費時把自己當大爺的戾氣。多些互相尊重,多些彼此體諒,少些“我花了錢就怎么樣”的優越感,就更能讀懂那句暖心的“送餐路上安全第一”,也不會總把自己最壞的脾氣最臭的臉都甩給服務員。

  作者:曹林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