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中國足球要超越“金元時代”

2017-01-23
来源:人民日報

  近日,中國足協宣布“減援增新”新規,中超聯賽每隊上場外援減為累計三人次,中超、中甲每隊18人大名單中至少列入兩名23歲以下本土球員,其中一人應為首發。從中可以明確讀出足協的出發點:理順聯賽轉會市場秩序,對天價引援加以限制;營造本土球員生存空間,對年輕球員進行保護。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改革新規,一石激起千層浪,折射出中國足球在“金元時代”面臨的新課題:如何在球場與市場取得平衡,如何讓背離市場價值的行為與足球發展重新彌合?

  近年來,中國足球一直都受到“燒錢能燒多久”的質疑。據報道,2016賽季俱樂部總收入約72.3億元,總支出則高達82.9億元,缺口有10.6億元。而轉會市場上的瘋狂仍在延續:2016賽季中超在外援、外教方面的投入超過34億元。2017年冬季轉會期,中超仍在以天價迎來特維斯、奧斯卡等外籍球星,本土球員的轉會費也逼近億元。連續幾年的“揮金如土”,讓外媒以“瘋了”表達對中超的震驚:以超出市場價格數倍的價格引進球員,而這個聯賽卻競技水准較低,也缺少職業的經營方略。

  當“燒錢”“溢價”成為聯賽轉會市場的代名詞,人們不禁會問,中國足球會好嗎?

  相比中國男足在世界杯亞預賽中跌跌撞撞、各級國字號球隊在國際乃至洲際賽事中節節敗退,在日前結束的中國杯足球賽上,以邊緣國腳和年輕球員為主的“中國二隊”卻讓人眼前一亮。

  對比這支“中國二隊”和聯賽球隊,一個感受很明顯:一方面,外援在俱樂部把持了從中後衛到中鋒的“中軸線”,讓不少關鍵位置的本土球員缺少亮相機會;另一方面,高准翼、王靖斌等“95後”的表現說明,中國足球不缺潛力,缺的是新星鍛煉成長的空間。

  球隊整體水平跟不上大牌外援,讓本土球員習慣了“抬鋼琴”而無法自主“演奏”;俱樂部“軍備競賽”消耗了太多資源,立足長遠的青訓、基礎建設無以為繼。事實證明,背離足球規律的重金堆砌,讓“亞洲一流”“百年俱樂部”等目標多年空懸。積弊沉屙,亟待改革。

  當然,改革總會涉及利益格局的調整,從建立制度到發揮作用,也需要時間。其實,足代會釋放的積極信號不少。閉幕當日,中國足協就圍繞外援新規的質疑作出“去年底已有吹風”的正面回應,並明確了職業聯盟3月必須成立的硬指標。

  中國足協“動真格”的改革勇氣、俱樂部“帶傷鼓掌”的顧全大局,讓人看到希望;針對中超非理性投資加劇、財務入不敷出、青訓體系薄弱、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等頑疾,官方開出了包括18條改革主要措施的處方,也讓人期待相關的細則能盡快完善、落實,與新規形成組合拳,打消“對年輕球員揠苗助長”的質疑、緩解俱樂部因外援調整出現的問題。

  中國足協苦心孤詣,民間卻還有不同聲音,凸顯了磋商機制的重要性。多元的聲音,再次提醒人們,足球改革是一個複雜命題,最需要的是實現市場規律與足球規律的同頻共振、球場與市場的比翼雙飛。(程聚新)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