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19

梅窩村民籲活化銀礦洞

2017-03-09
来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周駿報道:在世界主題公園才能一睹仿造的舊礦山景象,在香港則不難見到。昔日的香港更有百年前人工採鑿的礦洞。政府於前年完成梅窩銀礦上洞洞外美化工程,包括,重建休憩處、銀礦洞資訊板等,本地許多行山人士途經礦洞時忙於影相,但對入洞數米便被水泥牆封路,不能看清洞內全貌大為掃興,當地鄉事人士指出,美化工程更是差強人意,問題多,其中,水泥牆上方原有氣孔亦一併封死。洞口外側以混泥土築成的「弓形」引水渠猶如一座墓穴,大煞景觀。村民建議礦洞應向內擴展百米景區,更應如馬鞍山礦洞外牆一樣列為歷史建築。土木工程拓展署回應指出,在未來的大嶼山發展和保育藍圖框架下,將會探討活化銀礦洞的可行性。

  1862年被發現及開採

  大嶼山南的梅窩銀礦灣,不僅有蜿蜒沙灘,其內灣因西北的山崗銀礦山得名,舊稱「銀山」,據稱,該洞藏有鉛礦,大部分鉛礦的礦石含有少量的白銀,礦藏於1862年被發現及開採,初期生產每公噸礦石含有約4公斤的銀,於1886年被大量開發,最早由天華礦業公司負責採礦工作,到1890年為唐廷樞(清代洋務運動實業派人物)、徐潤(晚清上海地產大亨)等華人企業家接辦。其礦洞有4個入口,左洞是正洞,右洞則是副洞,當年開採礦藏使用炸藥及大量工人挖掘礦石,所採礦石透過長達1公裏的索道及吊籃運送到銀礦灣沙灘沿岸的大型煉銀廠。後因礦石含銀量過低及諸多因素,礦洞於1896年停止生產。

  1960年代,銀礦洞發生過溺斃意外,基於安全理由正洞及右洞均被封閉至今,其餘兩個洞則早被山泥堵塞,而特區政府規劃署於2007年完成《翻新梅窩景貌土地利用概念圖則地區諮詢》時,梅窩居民認為值得研究重開銀礦洞的可行性,為此,土木工程拓展署歷時2年研究於2012年3月報告指出,基於地質狀況、自然生態及環境、消防安全和密閉空間等空間等問題,結論是不適合開放銀礦上洞給公眾人士入內參觀,然而,署方計劃並於前年完成美化銀礦上洞洞外環境及優化該處的休息設施,包括重建休憩處、涼亭、座椅及銀礦洞資訊板等。

  市民喜見礦洞口重開

  記者採訪時,有來自新加坡4名遊客經過礦洞,不約而同地在洞前合影,而從上午至下午4時前,不時有由東湧行山而來的市民經過銀礦洞。柴灣的姓梁行山隊員表示,他以前到此兩、三次,皆因維修封閉。今次有見洞口重開,要影張相後告訴朋友。他稱,這個礦洞很有歷史,即使沒有商業價值也值得保留,當他得知這個礦洞沒有古蹟評級隨即表示應該評級。而後續行山隊員表示,影下銀礦洞資訊板、礦洞證明行山「冇走雞」,遺憾的是洞內開放太少空間。梅窩鄉事委員會執委、窩田村村長鄧家洪憶述,30年前,政府曾委託顧問公司就銀礦洞上洞規劃,擬於洞內建一個百餘米安全迴廊路徑供市民參觀,他本人早年亦於洞內實地觀察,修建過此路徑的可行性較高。

  鄧家洪稱,在政府進行上洞洞外美化工程前,亦曾有顧問公司採納類似百米迴廊路徑的規劃,惟最終未被政府採納,結果,前年完工的銀礦上洞洞外美化工程,不倫不類,問題多多。最令他勞氣的是,工程於礦洞內築水泥牆時將牆上方原有透氣孔也封死,僅有一點礦貌特徵都沒有了,而洞內泥土路積水,雨天積水後是寸步難行,幸得有心人士出資以石仔鋪路解決了泥土路,而洞口外側以混泥土築成的「弓形」引水渠猶如一座墓穴,大煞景觀,引水渠閘門形同虛設。

  保育下洞供蝙蝠棲息

  鄧家洪表示,認同保育銀礦下洞作為蝙蝠棲息地,但建議上洞應如馬鞍山礦外牆一樣列為歷史建築,同時,擴展礦洞內景區加以活化。古物古蹟辦事處回應稱,梅窩銀礦洞並不屬於1444幢歷史建築物或1444幢歷史建築物以外的新增項目/類別名單內的建築物。按現時歷史建築評級機制,由於銀礦洞並非歷史建築或構築物,不屬於文物建築範疇,因此古物古蹟辦事處並沒有計劃對銀礦洞進行文物價值評估及歷史建築評級。古物諮詢委員會於2016年4月將沙田馬鞍山礦場240ML及110ML礦洞外牆確定為三級歷史建築,並沒有對梅窩銀礦洞進行歷史建築評級。 土木工程拓展署回應指出,在未來的大嶼山發展和保育藍圖框架下,將會探討活化銀礦洞的可行性。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