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94

馬雲伯樂林夏如:高收入陷阱下年輕人覺得愈加不公平

2017-03-30
来源:澎湃新闻网

  林夏如

  從中國台灣到美國哈佛,從華爾街到大學校園,資深投資人、國際政治經濟學者林夏如(Syaru Shirley Lin)往往一開口,就用飛快的語速和自信的笑容,顯示出她在商界的打拼和在學界的積澱。

  林夏如在中國最知名的經曆,大概是她最早投資了馬雲的阿裏巴巴。1999年阿裏巴巴初創後不久,她作為高盛集團私募部門亞洲區主管,領導了對其的投資。她曾擔任高盛集團合夥人,現在還擔任高盛集團亞洲銀行等多個企業、基金的獨立董事和高級顧問。

  但對宏觀經濟興趣濃厚的她不滿足於商業上的成功,離開高盛後,她轉型進入學術界,現在弗吉尼亞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執教,綜合自己的商業經驗和理論訓練,重新審視無數企業和個人正在面臨的全球經濟形勢變化。

  近日,林夏如在上海接受澎湃新聞專訪,從特朗普的“高盛系”幕僚,談到發達國家和地區面臨的高收入陷阱。她還對80後、90後等“千禧一代”提出建議:面對不平等現象加劇、不確定性增加的全球“新常態”,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鍛煉一技之長,盡自己所能在某個方面為社會做出貢獻。

  特朗普“高盛系”幕僚應注意社會效果

  澎湃新聞:特朗普啟用了不少“高盛系”幕僚,尤其是高盛前總裁加裏·科恩擔任了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另外,特朗普也集結企業家組成了顧問團隊。作為資深的前“高盛人”,你如何評價這一現象?

  林夏如:特朗普任命了多名來自高盛的高管,這很有趣。我認識其中一些人,很尊敬加裏·科恩先生,我認為他們是聰明人。

  然而,盡管特朗普啟用了非常聰明、勤奮、具有常識的幕僚,但他們都比較缺乏公共服務經驗。管理高盛是一回事,為美國人民的利益管理美國經濟是另一回事。特朗普和這些高管有許多共同語言,但他們的討論是否能變為有效的政策,取決於他們是否會就自己不了解的議題去咨詢各方專家的意見。

  即使對他們已經了解的議題,他們也應考慮政策的社會後果。在高盛,他們通常不需要多考慮什么社會效果。我在高盛工作時主要從事投資,需要考慮我的投資是否適用於當地社區、城市和國家,是否合法,是否能融入當地環境。但高盛其他方面的工作通常不需要這樣的考慮,所以我現在還無法預測這些幕僚會帶來怎樣的影響,但我們確實需要更多公共政策領域的專家。

  澎湃新聞:特朗普的保護主義言論似乎挑戰了全球資本的利益,但特朗普當選後美國股市卻大漲。如何理解這種現象?

  林夏如:人們對特朗普放寬金融監管的保證充滿期待。我擔任了包括高盛集團亞洲銀行在內的多個企業董事,所有金融機構在過去都面臨管制收緊的問題。而特朗普當選後,金融股一路上漲,這說明和世界其他地方相比,美國經濟是比較強勁的,同時人們對特朗普政府改革稅法、放寬金融及其他產業的監管都抱有期待。此外,特朗普還准備在基礎設施等各種項目上加大投資,這雖然稱不上是革命性的改變,但對於經濟滯脹和失業這些老問題,這仍然是比較新的解決方案。

  但我擔心的是,如果特朗普最後沒能滿足人們這么高的期待,會發生什么呢?

  “高收入陷阱”下的年輕人怎么想

  澎湃新聞:離開高盛後,你現在執教於弗吉尼亞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你覺得應該如何培養對公共政策感興趣的學生,去應對全球政治經濟的變局?

  林夏如:我認為應該教學生跨學科思維。當今世界的社會分工高度細化,我在華爾街工作了15年,在高盛工作10年,主要從事互聯網投資,當時對這項工作十分專注。但我還想了解許許多多其他事情,所以決定外出探索一番。而當我進入學術界,我又發現許多學者不太了解外面的世界。如今,我教的學生大都20歲左右,還在探索他們未來的道路。如果他們在大學階段只學會計,未來就會成為會計,但他們怎么知道自己一定會從中得到成就感、可以對社會做出貢獻呢?

  我認為,要解決宏觀的國際問題,學生需要了解各種領域。比如英國脫歐和特朗普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想要充分理解這個現象,需要同時懂得經濟、政治和民族身份。

  同樣,當我們談到中美的“修昔底德陷阱”時,也往往會陷入學科偏見。經濟學家認為中美經濟高度互相依賴,絕不可能爆發沖突,但又有安全專家認為中美之間存在許多沖突的征兆,因此許多人對中美關系的判斷總是趨向兩個極端。但事實上我們應該把經濟和政治聯系起來,分析一下緊密的經濟關系到底對政治有什么影響。世界上不只有兩種可能性,比如在合作與沖突之間不斷搖擺,更有可能成為中美關系的常態。

  澎湃新聞:你正在研究高收入陷阱和反全球化浪潮,特朗普宣稱“美國第一”,折射出美國國內怎樣的現象?

  林夏如:有人覺得強調本國利益是一種“政治不正確”、認為我們應該考慮整個世界,但大多數人一早起床都不會思考世界和平,而是會思考他們自己的生計、工作和前途。實際上,很多其他國家都在強調本國利益,比如印度總理莫迪推出“印度制造”計劃等等。有半數的美國選民選了特朗普,盡管另一半選民不認同他們的選擇,但確實有許多美國人對近年來的經濟發展非常不滿,希望看到變革。

  我現在寫的書就是關於高收入陷阱:在發達國家,經濟不平等越發嚴重,年輕人發現他們不再像父母當時那樣擁有許多機會,所以他們不僅呼籲保護主義,還呼籲重商主義,保護國內市場並加大對外出口,因為在本國已經沒有多少發展空間。這種現象在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都有發生,它們通常制定了國際投資的規則,而現在卻有可能給國際社會帶來傷害。

  發達國家的年輕人覺得越來越不公平

  澎湃新聞:在你的研究中,發達國家的高收入陷阱對年輕人有什么影響?

  林夏如:我發現,在面臨高收入陷阱的發達國家,年輕人非常重視公平,但卻感到全世界在變得越來越不公平: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富人的孩子進了好學校,但其他人家的孩子卻像是輸在了起跑線上,得到的教育機會完全不同。年紀大的人通常能接受一定程度的不平等,因為他們可能覺得世界整體上是在變好,但年輕人剛踏入社會,他們不願接受任何不平等現象。

  韓國前總統樸槿惠被彈劾案就是很好的例子。當然,樸槿惠被彈劾一部分是因為人們對腐敗、勾結以及精英階層的不滿。但其實聽聽年輕人的說法就會發現,他們反對的是不平等的加劇,因為樸槿惠的“閨蜜”崔順實的女兒獲得優待、進了著名的梨花女子大學。

  澎湃新聞:許多千禧一代的年輕人都面臨這樣的困境:他們兒時經曆了上世紀90年代的全球化高速發展,但踏上社會時卻發現許多國家開始豎起保護主義的壁壘。你對他們有什么建議?

  林夏如:很多人怪這個世界不完美,以此為借口不努力、不去尋找人生方向。在法國,有許多年輕人已經不再相信自己可以達到父母一輩的生活水平。這種沮喪感可以理解,但無論世界局勢如何,你都得擁有一技之長、成為能在某個領域做出貢獻的人。

  我的建議是,首先了解你自己,然後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好好幹——你可以成為記者、音樂家,或者是家庭主婦,因為成為一個好母親也很不錯,但你得確認這就是你想做的事,並且你能把它做好。如果你抱怨國際形勢,但你在大學畢業10年後還沒有獲得技能專長,也沒能做好自己的工作,那怎么能把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呢?

  還有一個問題(是從眾心理),比如現在人人都想搞網絡創業,但這真的是你想做的嗎?我投資過的那些互聯網CEO有一個共同點,他們每天一起床,互聯網創業就是他們唯一想做的事。那些想效仿他們的年輕人應該思考一下,你也是這樣的嗎?還是說你更喜歡寫作、觀察?或者更願意成為咨詢師,告訴別人應該怎么做而不是親自去做?

  我認為,當今世界之所以變得兩極分化,是因為人們似乎無法再接納和他們不同的人了,所以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政治體制發生了碰撞。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角色,正像每個國家都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那樣。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