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總會聽到某某人瑞過了百歲壽辰,長壽皆因養生有道。「養生」一詞近年人人在說,浸大中醫藥系党毅博士為大家解構慢性都市病成因,指導如何打開養生之門。
浸大中醫藥系党毅博士表示自己愛好甚多,認為做喜歡的事能平靜心靈,對身心有益。
常見的都市慢性病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血管及腦血管疾病等,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引起慢性病的諸多原因中,有近六成是由不良生活習慣所引起。換句話說,我們是可以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預防慢性病的,即進行自我保健。在中醫藥的角度上,尋找恰當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需要視乎每人不同的體質、生活習慣,以至居住環境、地理氣候等,簡單而言,便是要「養生」。
養生由養氣起
浸大中醫藥系党毅博士表示,養生可從多方面入手,而進行的方法亦比想像中簡單得多。《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第89卷《氣功學》上寫:「氣功學,是研究人體自我身心鍛煉的方法與理論的科學」,中醫現代養生也循此徑,說的是調理氣息。党博士說,氣功分動功與靜功,動功自然是指運動,對比起劇烈運動如跑步、打籃球等,太極拳及八段錦等動量較低的運動更貼合練氣的需要。她自己練了許多年的太極拳及太極劍,先是練好動作的姿勢,然後便是在做動作的途中調整自身的呼吸及氣息,從而達到養氣的效果。如果嫌太極有點枯燥乏味的話,也可以學動作招式均比較簡單的八段錦。八段錦是由八種不同的動作所組成,有如展示給人們一幅絢麗多彩的錦緞,故名八段錦,同樣是透過做出不同的動作來鍛煉身體以及調整氣息,這些便為之動功。
太極以及八段錦現時均能輕易在網上找到示範教材,方便不同人士自學。
靜功比起動功則更容易掌握,任何一項靜態的愛好都可以有「養生」功效。如書法、繪畫都是可行的選擇,重點在於進行這項活動時要把心頭的雜念清除,集中精力以達致心境平和的狀態。党博士尤其推崇唱歌及聽音樂,最好每天能抽出二十分鐘左右聽音樂,不論是民族樂或是古典樂曲都可以,她又補充指,可以的話應跟一起唱,「唱歌的時候其實是在按摩內臟,有額外的養生功效。」她認為慢性都市病出現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生活中的緊張及焦慮情緒,「氣功」只是一個靜心的方法,所以發掘出自己的興趣從而令身心安寧,是必然對身體有益的做法。
港人多屬氣虛體質
北京中醫藥大學早前發表研究報告指中國人大致可分成九種體質,不同體質的人應該採用不同的生活方式。党博士表示,香港有四分一人屬於氣虛體質。氣虛體質的人說話沒力、容易出汗,經常疲乏無力。建議多吃具有益氣健脾的食物,如黃豆、白扁豆、香菇等,其中她指山藥、蓮子以及人參是大部分人都可以食用的,又比如鴨肉涼性,對居住在香港這個比較濕熱的城市來說,是可以多食的食物。反而豬肉要慎吃,因為豬肉滋陰,易生濕氣;雞肉及羊肉較燥熱,不宜食用過多。
山藥亦即常見的淮山,新鮮淮山可以直接食用,曬乾後則可入藥或熬湯。
中醫藥知多一點
近日國際中醫藥文化節正式展開,香港在6月開始會有「流動百子櫃」活動,宣傳車會帶註冊中醫師深入各區,免費為市民把脈問診。車上同時會有許多關於中醫藥的知識跟小遊戲,藉此把較簡易的中醫藥知識普及至日常生活之中。到9月還會有養生音樂會,讀者屆時不要錯過!
國際中醫藥文化節提倡中醫藥與文化結合,將中醫文化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