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谭红军
沉寂了一段时间的东北经济8月21日被一则新闻打破平静,《东北经济怎么办?林毅夫给吉林开出一剂猛药》。
对在"东北现象"下煎熬的东三省来说,对"药方"的争论已经超出了治疗本身的意义。一路吃药走来的东北对各种"药方"已有本能的"吃药恐惧症"。当希望途经失望到达恐惧的时候,审慎和怀疑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思维模式。
林毅夫在吉林省最高级别的意见稿发布会上讲到,希望新结构经济学开出的这剂"药方"能够为该省的转型升级建立一个里程碑,并且成为东北经济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样板。从吉林省最高规格的发布会来看,这显然是一次重大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前奏,而不单止是理论研讨。转型升级是多年来东北的一个永恒主题,这种拯救者的语调,似曾相识,在东北拯救者的行列中,林毅夫的位置也并不靠前。作为病人的东北,很难对药品的疗效简单评价,但是久病不愈,有些药品被证明有严重副作用是不争的事实。在众多拯救者悄然离去留下一地鸡毛的今天,人们对"林氏猛药"心存疑虑,对药效和后果给予最大关注,也就不难理解。
林毅夫的 "猛药"行吗?对抗药性全国首屈一指的东北来说,仍是个大问题。
林氏猛药的逻辑困境
林毅夫的"猛药"并不复杂。他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确定吉林应该遵循比较优势,补上轻工业短板,承接津浙粤轻工产业转移,发展五大产业集群。他为吉林设计了三大工程:"吉林省轻纺工业提振计划"、"长春-天津电子信息产业联合转型升级计划"、"吉林-广东家电与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化升级计划"。从林毅夫的讲话可以看出,他认为这一治疗方案不仅是吉林省摆脱沉疴的最佳出路,甚至也应该是东北经济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万能良药。
林毅夫给吉林和东北服用这剂"猛药",似乎终结了不久前他与张维迎关于产业政策和政府角色的那场讨论。通过那场讨论,人们清晰的了解了林毅夫的三个核心论断:一、中国经济未来二十年仍有年8%的增长潜力,风景这边独好;二、重要的不是消费,是投资;三、政府应在提供基础设施,培育优势比较产业方面积极作为。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十分看重比较优势。但是林毅夫的"猛药"并没有指出吉林和东北承接这些产业的比较优势是什么,是自然资源禀赋还是人力成本,亦或是物流运输。这些方面吉林和东北都不具备承接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本条件。不要说和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竞争,就连和国内的重庆、四川、河南等地区相比,吉林和东北同样不具备比较优势。这就使林毅夫的诊断和"猛药"看上去存在着一些非常明显的逻辑困境。
绕不过的关键问题
林毅夫的这剂"猛药",有几个绕不过去的关键问题。
一是人从哪里来?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要有人工价格和产业工人的优势。东北的人口外流已经是一个不需要科普的问题,"能干活儿的,能生孩子的都跑了",这是东北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吉林省是人口净流出省份,人口老龄化严重。总和生育率仅仅1.03,远远低于以"超超低出生率"闻名的韩国的1 .19和日本的1.34,正在迈入人口负增长的门槛。按人口学规律0~14岁人口应保持在23%左右为宜,吉林省六普数据显示,该省0~14岁少儿仅占人口总数的10.24%,林毅夫先生需要的人在哪里?
或许有人会说,林毅夫此举不正是可以为吉林省的农村人口寻找到就业和转移的出路。目前吉林省农村约有10%的土地无人耕种,40%的土地粗放种植。在吉林省农村,50岁以上人群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吉林省正在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还是那个问题,人在哪里?
东北农业素有"中国粮食稳定器"的称号,是中国最大的粮食供给端。吉林省是中国第一产粮大省,是共和国的"粮袋子"。在目前包产到户的体制下,稳定中国农业是重要的国家安全战略。2012年国际粮农组织测算指出,到2025年中国对玉米的需求会在2013年的基础上增长80%。目前世界粮食全年贸易量仅为两亿吨,国际市场根本无法满足中国需求。如果中国发生粮荒,美国等粮食出口国家一定会大幅的提高粮食价格。如果中国粮食价格体系被打破,用脚趾头都能想到会发生什么样的问题。为了我们的饭碗,拜托林毅夫不要去打吉林农村人口的主意。
林毅夫的这剂"猛药"绕不过去的第二个问题是:钱从哪里来?
时至今日,以投资和项目驱动的振兴东北已经悄然落幕。"今日的投资,就是明天的效益"的喧嚣和"中央一批大项目,东北一片经济区"都已经成为昨日黄花。无效投资在实体层面积累为过剩产能,而在金融层面则转化为债务,高速度掩盖的矛盾再次集中显露。
中央政府收紧了钱袋子,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方政府债务性风险应急处理预案的通知》明确表示中央不对地方债务兜底。随之而来的是一直到今天越来越紧的防控金融风险。很显然,想通过巧立名目从中央财政的口袋里掏钱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
资本恐惧之魔咒怎么破
如果以上道路走不通,唯一的一条道路就是吸引民间资金介入。可是"投资不过山海关"仍然是笼罩在整个东北的巨大魔咒。 "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实质是资本恐惧,是资金被绞杀后的本能回应,表现出了资金、资本对东北投资和营商环境的鄙视。尽管有很多人信誓旦旦的证明这一状况在他那里已经得到了改善,但资金仍然用他踟蹰的脚步对这些说法给予了意味深长的回应。
2017年1月12日上午,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介绍说,2014年以来东北地区民间投资增速持续回落,2016年前三季度东北民间投资总额同比下降了30.5%。2017年3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前两个月的主要经济数据:中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西部地区同比增长1%,东北地区同比下降41.3%。媒体用"中国经济惊变,东北正在输给西北"来评价这一现象。金钱不是万能的,而没有钱却绝对不行。没有资金支持,没有企业配套,如何发展?
即使林毅夫和吉林省能够搞到钞票,拥有政府投资的能力,也是在重复上一轮东北振兴的老套路,是一种新形式下的计划经济。林毅夫先生的"猛药"虽然符合他重要的不是消费,是投资的学术理念,但其结果非常可能是在振兴东北无数次"猛药"上的又一次无效叠加。
林毅夫先生绕不过去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在设计他的拯救工程时,为什么认定这种已经市场成熟的轻工产业要由政府主导;吉林省实施这些计划时需要付出的机会成本是什么;林毅夫认为他是在为东北经济转型升级树立一个样板,他需要回答的是东北经济是否已经到了只能承接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步,东北是否只配做发达地区的跟班,东北是否只能在数量增长型的宿命中走下去。十年前,东北特别是辽宁掀起了一股承接日韩第三次产业转移的浪潮,结果今天已经完全清楚。我们将过剩、粗放、劳动密集型产能向外出清,别人也是一样。这不涉及道德评价,但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该加以警惕。
改革开放以来,很有些人将东北视为蛮荒之地,甚至不辞劳苦的从经济结构、地域文化,甚至性格论证东北天生具有懒惰、落后和缺乏创新的基因,这是对历史的无知。一些理论和学说也亢奋地将这里作为实验基地,力图证明中国在这块土地上的失败,同时证明他们那些"舶来品"的高明。
有一个叫孙建波的人对林毅夫这一做法的评价是:林毅夫团队缺少的不是理论,而是常识。这句话激发了很多东北人的共鸣。
缺少对东北的认知是硬伤
林毅夫和他的团队缺少的不是理论而是常识,这话戳中了林毅夫的"痛点"。从林毅夫的"药方"来看,他对东北历史、东北工业、东北的人文缺乏理性的认知,这或许是他"药方"的一个致命缺陷。
关于东北的争论几十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东北的过去其实用12个字就可以概括,这就是贡献辉煌、遭遇悲惨、道路曲折。中国几乎所有的工业第一都由东北书写。"共和国长子"、"国家装备部",这是全中国的共识。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东北以近乎无偿划拨的方式用全部资源、技术和人力反哺了这个国家,有人据此认为东北应该被称为共和国的乳母。东北也可以看做共和国的工业之父。正是在东北工业精华四射中,才有了新中国的工业体系。
但在全国市场经济风起云涌,群雄逐鹿的当年,东北国企被要求必须坚守计划经济。在全国都实行了市场经济和市场价格的时候,东北除了按国家要求上缴全国各省区最高的利得税外,还要按几乎无偿的计划调配,向全国提供资源和产品。当年一句"东北支援的汽油,比矿泉水都便宜",形象说出了东北的付出和奉献。
当深圳、广东等省市实行了十几年市场经济之后,国家才让东北的国企退出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和市场价格。面对近20年的市场断层,东北已经完全错过了市场化的最佳时机。刚刚进入市场经济、懵懂的东北国企成了新自由主义私有化的最好标靶。当年全国下岗产业工人2818万,东北就占了800万。按当时每个家庭平均4口人计算,就有3000多万人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走向。孙立平教授对此概括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逐渐呈露断裂迹象,新的技术革命打造出的饭碗与传统产业的下岗工人越来越无缘"。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代表这一群体利益的声音也越来越低弱。改革开放中最大的一次社会隔离,就在此时出现。
下岗工人是悲惨的一代。在计划经济"高积累、低工资"体制下,这些人客观上与政府企业之间,存在一种承诺和信用关系。后者对前者有一种事实上的终身就业以及相应的医疗、住房、失业、养老等承诺,但企业改制的手段将他们彻底淘汰出局。
很多对东北的议论是肤浅和不道德的。在东北的城市中,绝大多数家庭都与工厂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工厂的兴衰会直接传导到家庭和城市之中。当年的大下岗,对东北的城市经济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计划经济撕裂后,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没有明显继承性的东北,经济结构出现了严重的断层。旧的东西打破了,急需新的经济形态、思维和文化加以填补。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这些新的东西仍然艰难地跋涉在到来的路上,东北一直在历史性选择的十字路口上徘徊。
东北进入改革开放之后,一直就像一个没有解压阀而又熊熊燃烧的巨大锅炉。在不能釜底抽薪的情况下,只能采用降温的方式规避风险。东北迟迟没有走入市场经济的合理阶段,和这种循环往复的降温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年来各方神圣为东北开出的"药方"可谓汗牛充栋,"东北现象"已经为这些药品的疗效做出了最好的说明。十八大以后这种现象得到了遏制。但是遗留下来的债务、产能、政府信用等多种问题仍在持续发酵,使东北问题看起来更加扑朔迷离。
林毅夫的"猛药"是否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能够拯救东北,现在看很多人对此存在着深度怀疑。这是东北多年来服药过多,自发性抵制的必然反应。任何改革行为,如果不能源自东北的历史、经济和文化,就只能是对东北的又一次伤害,这个道理已经被时间证明了很多次。
核心竞争创新驱动是方向
经济学上的机会成本,指的就是做出一定的选择因而必须放弃在其他方面所能获得的利益。林毅夫将他的"猛药"视为东北改革开放的里程碑,我们必须要重视与这一选择同时发生的东北的机会成本。
东北是中国重型装备制造业、精密仪器制造业、兵器工业、化工业、汽车船舶制造业、人工智能、粮食和食品最大的供给端,这在以前和以后都将是东北最大的比较优势。振兴东北就是要把东北自身的这种比较优势做大做强,代表中国参与全球化竞争。林毅夫指导东北从承接轻纺、家电、电子起步转型升级,不但犯了常识性错误,而且增加了东北的机会成本,冲击了振兴东北的基本国策。
东北的改革问题,归根结底有两点:一是没有方向感,二是缺乏精气神。2015年8月,《南华早报》称中国将以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改造中国国企。这一模式使新加坡的国企创造了国家70%以上的经济总量,成功证明国有企业完全可以做到和私营企业一样的有效率。这一消息尽管迄今没有得到证实,但给人们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十八大后,中央政府对东北问题态度十分清晰。高铁经济、中国制造2025、中德合作工业4.0为东北工业指明了路径选择。把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作为东北振兴的龙头,培育东北地区的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驱动能力,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是中央振兴东北的方向和纲领。遵循这一方向和纲领,才能真正激发东北经济基因和血脉中的内生动力和血性,使东北这一经济巨人重新站立起来,才能彻底解决东北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的历史功绩勿庸再叙。东北有其来自基因和血脉中的骄傲,他那种深藏在骨髓之中的活性因素使他注定不甘平庸。任何想将东北变成其他地区跟班的学说和"药方",最终只能证明自己的轻浮和愚蠢。东北地方政府更是不能浪费目前正面临的重大政策机遇,不顾内伤,乱吃补药,缺乏理性和方向感的横冲直撞。进入高铁、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时代的东北经济,要在这方面具有足够的警惕。既要终止"庸医害人"不再重演,更要防止地方政府在基本国策和发展纲领上的短视和偏离。
东北需要"自由"和休养生息
东北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北方游牧文明同中原农耕文明之间两种文明的冲突,融合、再冲突,再融合的历史。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绝大多数起源于东北的大兴安岭。亲近自然的游牧文明拥有与自然相近的豪爽、开放的性格特征,在数千年里与理性厚重的农耕文明冲突、碰撞、融合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化的中华民族概念。"得东北者得天下",这并非溢美之词。
东北并不是"东北现象"的唯一肇事者。东北重点领域的改革迟迟无法突破,可以在更大的背景上寻找到动因。抛开有关东北改革的顶层设计,改革开放是否应该只有私有化一种模式这些复杂而且遥远的话题不谈。仅仅从2003年振兴东北的长春会议后第一轮东北振兴来看,运动思维十分明显。凯恩斯主义和崇尚政府之手在东北取代了新自由主义的"药方"。在东北的城市里书记就是董事长,市长就是总经理,政府就是最大的公司。东北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在这一轮振兴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加严重。2013年东北的投资占到东北GDP的65%,东北制造业占比由2010年初的47%升至2013年50%,服务业的贡献反而同比下降。东北经济结构调整首要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严重。2013年投资驱动的东北振兴战略刚一熄火,便吹起了过剩产能、政府债务、房地产的一地鸡毛,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比如,2012年辽宁省辽阳市六大高耗能产业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1.7%,比上年增加了63.9%,占全部投资比重的28.9%。这些投资和产能,两年以后就面临着全部出清的结局。这样的城市在东北当然不是辽阳一家。事实上直到今天,过剩产能、债务这些非理性繁荣后遗症仍然在折磨着东北。
人们知道一个工业行业的集中度,从开始提升到稳定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可是东北一些地方政府的决策者似乎有点石成金的手指,遍地的新城、新区、开发区、经济区、核心区、先导区在他们的要求下,建成时间甚至比一个成熟居民小区的时间都要短。
东北的地方政府也有难言的苦衷。似乎一夜之间,东北大地上布满了国家战略。有的一个城市身上就要肩负着两三项国家战略,承担着十几项甚至更多的改革实验创新的任务,整个东北就是一个巨大的"实验室"。那些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改革创新任务,就像一个医院把所有救助的管道,都插到了一个病人的身上,出发点或许很好,但结果不言而喻。多中心等于无中心,东北经济常处于一种思维错乱的处境。今天抓农业,明天搞旅游,后天又把精力投向了工业。当人们鄙视地方政府这种胡乱折腾的行为时,那些更高级别的改革指标和改革任务是否也应该承担一些责任。一个东北到处都是东北亚中心城市,到处都是汽车城,到处都是东北亚金融中心,到处都是新城新区,到处都是创新示范基地。这些人为制造的存在,同东北经济的长远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契合度在哪里?
城市存在的理由各不相同,有的因为产业,有的因为历史,有的因为文化,还有的因为旅游或者学校等等。城市文明的差异化是由人们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差异化决定的。在东北这种城市的差异化越来越不明显,城市特征也在逐渐消失。这其实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它说明我们的城市文明在退步。这里面反映的问题很多,那种由来已久的"一盘棋"思维和计划经济滥觞的隐约痕迹,应该引起人们深入的思考。
坦率的说,东北是中国经济的最大一块"内伤"。东北的衰落,绝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增速上,它是观念、资金、产业、人口等综合性的全面低迷。对于这样的一个病人,不能采用强心剂的治疗,更不能设想他会马上的站立起来。这一地区的康复和痊愈应该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应该包括路径指引、政策支持、资金扶助、心理抚慰等等多项的治疗方式。理性的停顿远胜于盲目的行动。有的时候抽掉插在他们身上的管子,采用"医不如养"的方式可能更适用于东北。让他们按照各自城市的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建设,效果也许会更好。东北城市完全有潜力、有资源做到这一点。
对东北地区的城市来说,过多的战略、名目繁多的改革攻坚任务其实已经成了发展的一种约束,制约了城市发挥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给东北城市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在休养生息中让东北得到康复可能情况会更好。
东北改革伦理与自我救赎之路
十八大以后,中央政府致力于在原有改革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国家战略和改革创新任务的密集度大为改观,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空窗期" 。有些人以智库的名义联手地方政府开展某种经济实验,这是东北出现的一个新动向。仔细观察,这些"药方"大多没有什么新鲜感,甚至极大地偏离了地方的实际。林毅夫的"猛药"引起的反响正在持续发酵,应该是这方面引起的人们足够的注意。
今日的东北营商环境和政府效率有了一定的改善,这是"东北问题"非经济因素的"牛鼻子"。政府最大的社会责任是创造有利于发展的制度环境。这种环境应该对财富创造者和全体民众从骨子里充满敬意。这是今日中国重要的经济伦理,也是今日中国行政伦理的全部内容。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涉及到制度结构、法律体系、道德基础和人文关怀。东北的地方政府正在作这方面的努力,希望不要停下这些早该启动的脚步,东北的未来就在这些脚步的前面。
东北的经济和人文特质决定,东北已经进入了必须思考走到人类文明前列的阶段。对于东北的地方政府来说,必须严格遵循中央政府制定的走入世界工业前沿的发展目标,建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行政伦理和规范,由全能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使市场在秩序的约束下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确立经济发展的正义性和安全感。这是政府社会动员力量的根源,也是政府使民众和企业拥有服从感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破"投资不过山海关"这一魔咒,让资本和技术、人才涌入东北,推动东北走向世界。
这是东北自我救赎的必由之路。作为东北人,我们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2017年8月于沈阳
【相关链接】
挖掘深厚人文底蕴 差异化城市发展
以辽宁朝阳为案例剖析
我们可以剖析一个典型例子。辽宁朝阳是一座有17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华民族北方族系的活动区域。在近2000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这里有中华民族文明最早的发源地牛河梁遗址,"中华民族的共祖"红山女神就出土在这里。这里有10万多年前古人类生活遗址鸽子洞。这里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鸟类和开花的植物,被称为"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是世界罕见的古生物化石宝库。这里有世界上唯一的佛祖释迦牟尼的血肉舍利,有藏传佛教中国北方起点的寺庙群。这里是魏晋隋唐时期的三燕古都,南塔、北塔、慕容街、佑顺寺等隋唐时期的建筑保存完好。远古至明清时期的石桥、水井、古塔、村落等遗址数百处,几乎随处可见。这些世界性唯一性的人类宝藏如此集中密集的出现在朝阳,在世界上也是难以寻觅的奇迹。
朝阳有资格成为全球华人和全球佛教徒朝拜的圣地。这里世界上唯一的佛祖血肉舍利能够引起世界上佛教徒的集体心理向往。牛河梁的"红山女神"更应该吸引全球华人的膜拜。大家都知道黄帝其实是一个部族的名字,声势浩大的公祭黄帝陵是在庄重的仪式下对中华文明精神标识表现的一种尊重,有意义但缺乏真实性。通过祭奠"红山女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应当更加真实和厚重。这些上天厚赐的世界性和唯一性的人类宝藏是朝阳最大的王牌,拥有可以傲视天下的资源优势,会为朝阳带来什么样的财富效应很容易想象。可是事实上这些人类宝藏却是养在深闺,观者寥寥。对比河南那个水泥厂修建的第一大佛,这里显得是令人心酸的冷清和孤寂。
朝阳完全可以打造成中国的佛罗伦萨和罗马,甚至比那里更具历史人文底蕴和文明价值。但是这是一项需要很多年几代人共同努力才能够积累和完成的事业。看一下这些年朝阳市的政府工作报告,除了零九的一项打造"东方佛都"贴近这项事业之外,其他时间的主要工作内容,都被全面落实某某项工作、各种产业园、重点产业项目实施、新增高新技术企业等内容充斥,而这些恰恰是朝阳的劣势。这也难怪时至今日朝阳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辽宁省一直是小弟的身份,像极了一个令人惋惜的满身珠宝的乞丐。仅仅在旅游方面,东北有长白山、大、小兴安岭;有中国几大地理单元中最长的海岸和大江大河资源;有中国最好的森林、草原、沙漠;几乎垄断了中国的冰雪温泉资源。东北依托这些资源完全可以打造一幅壮美的画卷,参与到风云际会的世界经济之中,完全没有必要去吃别人的剩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