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中國經濟重回7%有底氣 可成世界經濟新引擎

2017-11-02
来源:香港商報

北京現代滄州工廠總裝車間生產線。 新華社

  10月中旬,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出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年會期間表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動能有所回升,下半年有望實現7%的增長。此后公布的中國前三季度GDP數據顯示,中國的GDP同比增長6.9%,增速與上半年持平。周小川的表態和中國經濟的實際表現,讓不少專家已經確定,下半年中國經濟不會出現較大調整,全年GDP將保持6.8%-7%的增速,并且將進入平穩軌道。專家表示,中國經濟的增長對於周邊國家來說意味著更多的發展機會,對於世界經濟來說則意味著更加穩定的未來。中國可借此機會提升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能力。香港商報記者 伍敬斌

  消費增長促推經濟

  10月中旬,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出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年會期間,在G30國際銀行業研討會上就中國經濟前景發表演講。他表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動能有所回升,上半年GDP增速達6.9%,下半年有望實現7%。作為一個國家央行的行長,周小川說出此言必定胸有成竹。隨后公布的中國前三季度GDP數據,似乎證實了周小川所言不虛。

  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前三季度經濟數據: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9%,增速與上半年持平;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8%。從數據上看,第三季度經濟增速略有放緩,但許多經濟學家已經確信,下半年經濟不會出現較大調整,全年GDP將保持6.8%-7%的增速。這一增速已經遠遠高於去年6.5%的預期目標。中國何以能夠在2017年實現遠高於預期目標的經濟增速?

  周小川給出的解釋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家庭部門消費的快速增長。中國1-8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4%,消費對象逐漸從傳統的商品轉向服務,因此服務業發展加快,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15年前的約40%上升為目前的55%。同時,經濟增長促使就業整體保持穩定,1-8月新增城鎮就業約1000萬人,這也是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需要保持的就業增長速度。

  消除潜在風險穩增長

  而實際上的原因還不止於此。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增速超過預期的主要原因,在於今年中國在消除潜在風險、確保宏觀穩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提前注意到了債務、金融等潜在的問題,防止了問題的爆發。并且,中國政府在「穩增長」方面繼續發力,對中國經濟的增長做了不少正面刺激。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正如周小川所說的,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家庭部門消費的快速增長。中國的就業情况總體來說比較好,居民對未來的預期也還不錯,所以消費增長較快,對經濟增長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最后,就是外需復蘇,讓中國出口出現了兩位數的回升,這些對中國經濟的回升都有比較大的支持作用。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認為,中國經濟并不缺乏增長潜能,關鍵是切實恢復中性的貨幣政策,降低杠杆率,減少盲目投資,恢復市場均衡,讓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目前的經濟走勢有某些周期性因素的影響,但還有很多非周期的擾動因素起作用。未來增長趨勢很難完全用周期理論解釋。主要影響因素還是結構再平衡的進程。結構再平衡并非只是去產能、去庫存,還需要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來消除導致結構失衡的深層原因。這對未來的經濟增長會有巨大影響。目前經濟有短期向好的因素,但由於有關改革和調整還遠沒到位,長期增長仍然有逐漸下行壓力。

  尤其是如果政策過多著眼於保證短期增長率,繼續保持貨幣寬松,會放大金融風險,打斷長期增長進程。一個好現象是近幾個月M2增長率已經顯著降低,說明貨幣和金融監管當局已對此問題有了明確認識。未來繼續保持這一趨勢非常必要。目前不要怕短期增長下行,而要著眼長遠,再加上如果能全力推進其他方面的改革和政策調整,在經過幾年較低增長的調整后,經濟有可能靠自身能力回到7%以上的增長率。

  宏觀指標亮眼

  事實確實如此,M2增長率的顯著下降,意味著中國能夠精準調控貨幣政策,增加了中國宏觀經濟基本面的底氣。統計分析顯示,9月份制造業PMI超預期回暖,新訂單、出口訂單等關鍵指標均大幅回升,中國經濟穩中向好。剛剛公布的9月份中國外匯儲備數據也超出了預期,呈現連續增長。

  有論者認為,近年來,中國不斷著力推進經濟轉型,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釋放出了經濟增長潜力。隨著去產能工作的深入推進,其推動經濟增長的效果持續顯現。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4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為2012年的1.32倍,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中國經濟不僅有量的增長,更有質的提升。在產業結構方面,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裝備制造業等行業增長連續保持在10%左右,反映出新動能正在加快成長。

  其中,工業技術改造、制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速快於整體投資,表明技術改造步伐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在加速。從內外需求方面看,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消費與投資的比例趨於合理,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明顯增加。凡此種種,成為了中國經濟能夠回升至7%的底氣。

  世界發展又一引擎

  目前,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已經超過30%,除了中國周邊國家能從中國經濟發展獲益,世界也將越來越受到來自中國的正面影響。「一帶一路」建設對中國經濟以及世界經濟的帶動效應開始顯現。當「世界是平的」升級為「世界是通的」時,經濟要素會在全球範圍內實現更廣泛、更平衡地流動,發展的潜力得到釋放,世界經濟的蛋糕就會越做越大。路透社評論說,隨著特朗普奉行「美國優先」戰略,更多的國家正在力爭加入中國推出的這一宏大計劃。

  俄羅斯《專家》週刊網站刊文稱:「所有人都想成為中國的朋友。」IMF首席經濟學家奧布斯特費爾德所說,中國經濟增長勢頭強勁,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巨大。從百分比來看,中國的貢獻比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大。中國已與世界緊密融合。世界在逐漸認識中國經濟轉型的巨大韌性和潜力。世界經濟的發展愈發需要中國。梅新育認為,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越來越大的貢獻,讓世界經濟從美國的單發動機,變成了中美雙發動機。這毫無疑問對世界經濟來說,穩定性要好得多。

  并且,美國經濟增長也面臨著自己的問題,如美元從長期來看仍然面臨著「特里芬兩難」的約束,所以單靠美國來支撐世界經濟的發展,是一個隱性的炸彈。在這種情况下,如果美國的風險爆發,中國仍能支撐起全球的經濟,對全球經濟軟著陸產生比較大的作用。董小君認為,一方面,中國對外貿易回穩向好,緩解了全球貿易下滑,刺激了世界的經濟增長。

  中國擁有13億的消費者,對外經貿往來強調分工與合作,世界各國都將是中國外貿發展的受惠者。另一方面,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產業結構升級和科技進步。中國與美日歐經濟結構具有非常強的互補性,中國旺盛的進口需求,刺激了美日歐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中國強調綠色發展,客觀上也激勵了發達國家在環保等方面的技術得到更深更廣的應用。

  周邊國家獲益良多

  目前,中國經濟運行穩健,世界普遍看好中國經濟前景。在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今明兩年中國經濟增速較7月份時均上調0.1個百分點,分別調高至6.8%和6.5%,這也是IMF今年第四次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表明IMF對中國經濟持續看好,也顯示了中國經濟的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如果今年最后一個季度,中國經濟的增速不減,中國經濟今年的增量或達6萬億,幾乎等於一個中等發達國家一年的經濟總量。如此大的經濟增量,對於中國周邊國家來說,意味著什麼?

  全球搶搭中國「快車」

  梅新育表示,毫無疑問,中國經濟總量的增加對於周邊國家來說意味著更多的機會。大國帶著小國一起飛,比小國自己飛要輕松得多。實際上,本世紀初的十多年來,中國進口的年均增長率是全世界進口貿易年均增長率的兩倍還多,搭上中國「快車」的國家,經濟增長基本都比較快。而除了貨物貿易之外,服務貿易和投資方面,與中國聯繫緊密的國家,也獲益良多。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副主任董小君表示,2016年,國際市場整體發展水平下滑,「逆全球化」思潮氾濫,貿易保護主義再次抬頭。而中國卻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參與國際貿易合作。自2017年2月22日,世貿組織《貿易便利化協定》議定書正式生效以來,中國順勢潮流,推進貿易便利化,為降低國際貿易成本、提高貿易效率和促進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中國力量。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快速增長。其中,對俄羅斯、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進出口增幅分別為37%、32.8%、31.6%和28.5%。中國外貿平穩發展,成了全球經濟的發動機。興業銀行首席亞太經濟師克勞斯巴德爾說,中國的進口需求復蘇是亞洲各地的力量源泉,同時亞洲對美國和歐洲的出口大幅回升,使得全球經濟上揚「高度同步」。中國給予全球經濟的提振在性質上正發生變化。未來它可能不再那麼偏向大宗商品生產國,而更多地偏向為中國家庭提供服務的國家,特別是旅游服務。

  提高中國全球治理能力

  5年來,中國經濟一直處於新常態,經受了無數質疑與看空,今日終於站穩陣腳。目前,世界經濟雖然復蘇,但略顯乏力、局部冲突和動盪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如今的中國作為世界經濟引擎之一,加強自身全球治理能力、提升國際話語權,讓世界朝著推動構建與包容的經濟全球化相一致的全球治理體系的方向前進,正當其時。國家主席習近平曾指出,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對照現實可見,全球治理長期由少數發達國家主導,不能體現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訴求,也未能及時反映全球經濟格局變化,因此,消除治理赤字是目前全球治理面臨的一大緊要任務。而如何推動全球治理民主化、如何解決「發展缺位」問題,都是全球治理應面對的難題。

  中國影響力日益擴大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認為,過去五年,中國在推動全球治理改革方面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但目前仍處於危中有機的國際治理環境。一方面,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复雜變化,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另一方面,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中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在這種形勢下,要充分認識目前全球治理環境的复雜性和艱巨性,把握世界發展大勢,將國際治理當中的「危」變成「機」,擴大中國對全球治理的影響。

  比如,在逆全球化趨勢中,中國要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為推動改善全球治理的國際合作作出應有貢獻。今年的G20杭州峰會中,首次全面闡釋中國的全球經濟治理觀,首次把創新作為核心成果,首次把發展議題置於全球宏觀政策協調的突出位置,首次形成全球多邊投資規則框架,首次發布氣候變化問題主席聲明,首次把「綠色金融」列入二十國集團議程。這些都是中國參與國際治理取得的偉大成就。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中國要帶頭推動同舟共濟而非以鄰為壑、相互協調而非孤立主義,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蔓延;并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人民願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這正是為中國未來更有力地參與全球治理,指明了方向。

 

[责任编辑:肖静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