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鹏
在今天的传播环境下,一个弄虚作假的写手,红起来可能很快,但被打脸同样也会很快。这既是自媒体时代的优点,也是自媒体时代的缺陷。昨天还在为网络热文《一个出生寒门的状元之死》感动落泪并转发朋友圈的读者,今天早上起来就会发现自己陷入到尴尬之中:质疑、批驳该文造假的文章,以更大的传播力度在朋友圈刷了屏。
那个据说“月薪5万”的咪蒙小助理,显然已经深得师傅真传,用一个虚假的故事,撩拨起人们对理想屈服于社会现实的感慨之情。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热血青年,都曾经充满着理想奔向社会,都曾经在社会现实面前吃过亏,要么撞得粉身碎骨要么变得圆滑世故。所以对坚持理想不随波逐流的虚构“寒门状元”,产生了同情心而被感动。
但整个故事都是假的,是建立在对情绪的撩拨基础之上的。许多细节根本经不起推敲,为了增强真实感晒出所谓在四川的某中学照片,该学校不是什么全省前几;那个市当年的理科状元活得好好的,现在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以阿里严格的管理体制,两年就升P7级别是不可能的;一个985大学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在企业做财务还兼职多份工作,两年才存下3千元,上完四年大学工作两年还穿着高中的羽绒服……
只要情绪对,哪管真与假。在后真相时代,学者们认为,受众似乎已经不在乎真假,只要能够击中痛点,令人感动,情绪对了,就能够成为爆款。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爆款文的炮制者比学者更深谙此道。如果仅仅是一部虚构的小说,或者剧本倒也罢了。但是为了强化传播效果,不仅用第一人称“我”来作文,还反复强调“这是真的”,“这是非虚构写作”,文末尤其强调跟虚构的同学母亲商量用什么化名,要承包同学妹妹的四年大学学费等等,都是为了增强真实性而设置的小环节,让无数读者掬一把泪之后成为被收割的流量韭菜。
想方设法造假,把假的说成真的,并不是读者放弃了真实。恰恰相反,这种现象说明,真实性依旧是传播的基础,是否“被认为”真实,依然是读者的第一选择。造假的自媒体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媒体人更不应该丧失信心,应当研究如何让自己真实的报道获得更有影响力的传播。
自媒体时代,流量就是传播力,辛辛苦苦写了一篇文章想要提高阅读率,这种想法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把大众当成了傻子,利用信息不对等进行造假,一边赚取流量的好处,一边还嘲笑自己的读者“与其教育傻×,不如赚傻×的钱”。其实,读者并不真的傻,只是缺乏专业的眼光,被作者愚弄了而已。嘲笑读者傻的人,跟愚弄读者的人,无非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傻”与“不傻”,无非是信息掌握是否充分而已,媒体人应该做的不是去谴责被自媒体带歪的读者,而应当第一时间站出来求证,帮助读者掌握更多的信息。
自媒体的自净能力在这起事件中得到了考验。就在此文成为爆款的同时,一批其他的自媒体人根据文中细节展开了考证,很快扒出了造假的铁证,并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传播热度,微信方面也根据这种反馈迅速屏蔽了这篇造假文章。
虚假的故事,配不上真实的眼泪。作者自以为是的操作,玩弄了大众的感情,也必然遭到大众的唾弃。虽然好消息是“出身寒门的高考状元”没有死亡,但令我揪心的是这篇文章后面置顶的一则留言。一位原本想要轻生的网友说,看了这篇“真实”的故事,放弃了轻生的想法,想要继续努力地活着。不知道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是假的倒也罢了,如果是真的呢?当这位网友知道这篇故事从头到尾都是编的,又该怎么想?这个责任该谁来负?
网传最新消息是,这个名叫“才华有限青年”的自媒体账号,被处以禁言60天的处罚。希望他们能明白,才华可以无限,做人要有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