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言冰
自政府提出「明日大嶼」計劃之後,引起社會廣泛討論,支持填海造地的民意相當清晰,但也有一些反對的聲音,而反對者所持的最主要理據,是認為填海建島的成本太貴,聲稱是「倒錢落海」云云,不過相關反對意見多停留在喊口號上,或只算投入不算產出和收入,似是而非,語帶恐嚇多過講理說服。
一項上佳的投資
發展局19日公布「明日大嶼」工程開支及賣地回報估算,為填海的效益計數。投入方面,「明日大嶼」計劃包括在交椅洲填海建人工島、分別於欣澳及龍鼓灘填海、在屯門沿海地帶設發展區,並優先推展的交通運輸網絡,整個工程涉及約6240億元,包括在交椅洲人工島填海1000公頃,填海連同基建造價估計約2560億元。欣澳填海、龍鼓灘填海及屯門沿海地帶發展區,填海及基建成本估計約950億元。至於優先推展交通運輸網絡,包括交椅洲至港島的道路及鐵路、西部海岸鐵路及交椅洲至大嶼山連接路等,涉及約2730億元。收益方面,發展局引述香港測量師學會估算,交椅洲人工島私人住宅及商業發展土地收益約9740億元至11430億元,可建最多78000個房屋單位,當中未包括其他項目的土地出售收益及大量公營房屋單位。政府特別強調,這是打破慣例,在未完成研究前便提供估算,相信此舉為的就是「以數據服人」,而不是「用口號服人」,以釋除市民大眾的疑慮,說服更多民眾支持填海。
的確,單是以經濟角度來計,已可見「明日大嶼」所形成的總價值,大大超越投入,無疑是一項上佳的投資,工程除了可以提供大量住宅單位,未來建設成的新商業核心區,還將為香港提供更大更廣的空間,有助促進經濟社會長期可持續發展,故「倒錢落海」的歪理指控可以休矣。至於憂慮會令財政儲備「一鋪清袋」?特首林鄭月娥早前講得很明白,「無論計劃要用5000億還是6000億,都是在一段很長時間攤分十幾年做。攤分十幾年,每年不就是400億、500億……所以不要將數目合併說成明日會用完儲備、明日用完公務員長俸金這樣來嚇市民」。以香港財政的承受能力,採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對「明日大嶼」的支出是綽綽有餘,未來造地和賣地必然是有計劃進行,確保財政收支平衡,風險可控,根本毋須擔憂「花光儲備」。
改善居住質素
更重要的是,解決市民面對的住屋難題,改善居住質素,是香港的迫切需要。根據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的最新調查結果,本港已連續第9年成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城市,賺取月入中位數的家庭要置業,需20.9年不吃不喝不消費,樓價升至民怨沸騰的高位,尚有大量基層人士租住劏房,顯見問題嚴峻。房屋和土地是「麵包」和「麵粉」,先要大力增闢土地,才能大量增建房屋,如今土地供應「追落後」的舊帳未還,新的需求還在不斷增加,更需要政府雷厲風行,而從速大規模填海,是實事求是的科學選擇,事實上,政府也拿出了可論證的初步估算數據,證明填海造地計劃的可行。
反對者可能仍會質疑政府「報大數」,認為當局「誇大回報」是為大規模填海造勢,惟港人住屋狹窄,逾26萬人苦候公屋,青年人希望上樓上車,教育、醫療、安老設施用地受到掣肘,難道這些不需要解決嗎?退一步來說,就算填海造地的回報率低,甚至「入不敷出」,政府動用財儲,投入資源增加土地供應,補足社會的實際需要,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何況反對填海者所持的理據空泛蒼白,不理客觀事實,只會危言聳聽地進行抨擊,完全無視市民居住環境愈趨惡劣之窘,真不知居心何在。做好土地拓展大計,關係到香港未來幾代人的福祉,既然填海計數得過,造地就應盡速推行,社會各界也應共同支持政府工作,為解決本港土地房屋問題踏出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