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英杰
这两天,杭州“公号界”有点慌,“专注博主数据研究”的自媒体“阿尚叔”对杭州城市公号新媒体进行连续监测追踪,发现“41个杭州号,32个(流量)异常”,其中不乏“全国500强公号”以及一些美食大号。值得欣慰的是,本地传统媒体旗下的多个微信公号,监测“数据正常”,“仍然有着对‘真实’的坚守”。
所谓流量异常,其实就是涉嫌流量造假。比如有的公号文章,明明到了几千点击就已经后继乏力,忽然又扶摇直上、短时间内点击量暴涨;有的公号文章隔了一夜点击量大增,感觉就像读者都是在深夜打开阅读一样;更明显的是,有些文章流量涨了,点赞(现在叫在看)一点都没增加或增加异乎寻常得少……这些都属于流量异常,而且可以肯定地说,多数都存在刷流量(造假)的行为。
公号刷流量,是自媒体行业公开的秘密,但以前很多人只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却不一定知道情况多么普遍,而“阿尚叔”通过抽样调查,给了大家一个更为直观的感受。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公号刷流量不仅非常普遍,而且已经到了扭曲真实的程度。
当然,做公号的自媒体多数并不关心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讲很简单,只要流量好看,公号就有变现价值,广告价格就能提高,财源就能滚滚而来。所以,这些公号会不惜成本购买流量,营造虚假繁荣。而对于投放公号广告的客户来讲,无论是营销机构还是企业公关人员,往往也需要这种虚假繁荣,否则,如果投放公号的流量太低,对广告主或所在企业就没法交待。于是,自媒体和广告营销机构就形成了某种共谋关系,一方虚增流量,另一方睁一眼闭一眼,你好我好大家好。
问题在于,一篇文章的点击量,既呈现了内容的受欢迎程度,也反映了人们对话题的关注程度,如果掺杂了水分,就成了真实世界的虚假镜像,会直接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客观判断。这是其一。其二,对广告主来讲,广告费投放出去没效果,这等于是无效营销。虽然广告投放不一定都有效果,但依托流量造假的投放却肯定没有任何价值,这就等于是一种自嗨型的广告。
诚信是一个社会正常运作的基础,也是市场交易的前提,微信公号流量造假既伤害读者的信任,也损害广告主(市场)的利益,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运营方式, 也是一种不可持续的行业发展方式。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自媒体越来越多,人们每天在手机上看公号文章、刷朋友圈,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大量自媒体发布的信息,自然也不希望自己关心的所谓热点消息、爆款文章,竟是通过流量造假炮制出来的内容。
因此,自媒体应有自觉意识,杜绝流量造假,摆脱自嗨式发展,内容平台也应加大力度清理造假账号,规避“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这样才能有利于内容产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