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
示威一方常云,香港經濟變差,不是因為他們發動暴動,而是受累全球經濟放緩及中美貿易戰等外圍因素。惟同一時間,黑衣人卻動輒高呼「攬炒」,暴動目的之一是將經濟建制推倒,繼而重新洗牌。不過,又有聲音指摘,特首林鄭月娥才是「攬炒之母」云云,因為她要實施《緊急法》(準確說法是:「所有香港法律,倘能提供法治手段止暴制亂,政府都有責任檢視),兼而導致美國檢討《香港關係法》(實情是:黃之鋒和何韻詩等人赴美唱衰香港,主動要求美國經濟制裁香港)。可見,黃絲思維十分跳躍,但其實萬變不離其中——總之,有錯的必然不是自己而是對方;即使香港經濟真箇下行,也是他們履行正義、有益市民之舉。
旅客市民消費皆減
最新統計處的零售數據,反駁了上述政治宣傳的第一點:香港經濟變壞,暴徒肯定是罪魁禍首,不能諉過於人。8月份零售銷貨總值跌了23%,環顧主要市場均無出其右;香港受傷明顯比其他地方嚴重,充分說明這是基於本身因素而非外圍因素。第二個證據,乃除了遊客為主的消費項目以外,即珠寶首飾、鐘表及名貴禮品大瀉47.4%,其餘幾乎所有分類都全線下跌,例如耐用消費品跌了14.3%,其中汽車相關跌15.6%、傢俬相關跌7.4%,另外衣履亦跌32.1%、百貨公司則跌29.9%,凡此種種均反映公眾消費意欲大減,尤其逢周末皆有大型暴動的前提下,大家不敢貿然外出購物、外出用膳。事實上,消費貨值不跌反升的項目,就只有食品相關和超級市場,理由正正是一般良民都不得不蝸在家裏,不得不自己買菜弄飯或只敢在住所附近逛逛!
緊急法前經濟已崩
必須留意,8月份的零售慘淡,當時林鄭月娥既沒祭出《緊急法》(相關爭議遲至8月底才開始),美國更沒修訂《香港關係法》;換言之,「攬炒之母」之謂並不體現在8月數據,「黑衣攬炒」才是箇中真正元兇。事實上,黑衣抗爭已持續4個月了,遲至10月5日《禁止蒙面規例》才依據《緊急法》推出,而《香港關係法》還未確切提上議題;只不過,期內香港經濟已五勞七傷,市場普遍預期剛過去的9月份數字也難樂觀。果如是,黑衣人又怎可能將「攬炒」責任,一而再地推卸到別人身上呢?敢做不敢認,絕對是無賴行為。
打工仔恐慘過沙士
當然,承認「攬炒」繼而高舉「攬炒」,無賴及無恥程度恐怕有過之、無不及。香港經濟一旦快速衰退,甚至陷入崩潰,受害最大的必然是廣大市民。經歷過2008年金融海嘯、2003年沙士疫情,以至1998年金融風暴的,肯定對此知之甚詳,深深明白經濟轉壞的負面影響。相對地,現正參與暴動、未親歷上述慘況的青年,又能否想像當時環境?知不知道當年多少人因為財困,走投無路而居然選擇自殺?知不知道經濟對香港、對市民有多重要?除了「仇富」,他們又有正確的金錢、經濟及生產力等概念嗎?
黑衣文宣之前常常反駁,說今日經濟不能與沙士相提並論。很可惜,最新零售暴跌23%,便較沙士高峰時跌的15.2%更加嚴峻。而且,當年香港經濟很快復蘇,畢竟疫情結束之後經濟便可重生,特別是受惠中央放寬自由行政策,踏入下半年零售數據已扭跌為升。不過,今日香港之窘,誰又奢望可以很快平息?更莫說,已不能再打自由行的牌救港了。何況,零售業對香港經濟的重要性已不可同日而語,因為2003年的零售、飲食、酒店及旅店業的就職人口,只有40萬左右,但到2017年相關數字已大增至55萬。也就是說,若然零售業崩塌,將大大威脅數十萬計的打工仔的收入以至飯碗,他們將淪為「攬炒」的犧牲者。試問,這是有益香港,還是有損香港?「攬炒」是「義士」行為,還是將香港人推向深淵的卑劣之舉?
最新零售數據對香港來說,肯定是個絕壞的消息。暴徒繼續自我感覺良好,以至繼續擇惡固執,企圖以有破壞、無建設的「攬炒精神」,來取代香港一直賴以成功的「拼搏精神」、甚至資本主義精神,到底是利港抑或害港?相信絕大多數市民眼睛是雪亮的,而隨人們冷靜下來,歷史也將給出公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