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土地供應】引例收三類地全建公營房屋

2019-10-17
来源:香港商报

  

施政報告強調,用 「收回土地條例」 收回的私人土地,當中不少是新界荒廢農地,只會用作公營房屋用途。

  施政報告提到,收回的私人土地類型有三類,包括可能具發展潛力,但未納入新發展區或其他發展項目,大部分屬私人擁有的新界棕地,估計約450公頃,有關土地較接近現有新市鎮和主要公路及面積較大,包括位於屏山及藍地一帶棕地。規劃署會優先檢視當中的160公頃,較接近現有基建設施的棕地,可否作公營房屋發展,以便於今年年底開展進一步的技術評估。

  第二類收回的是位於各區法定分區計劃大綱圖上已規劃作高密度房屋發展,但因為各種原因仍未有發展計劃,而評估後認為適合作公營房屋發展的私人土地。

  第三類會收回位於市區,並適合作高密度房屋發展的茶果嶺村、牛池灣村和竹園聯合村寮屋區的私人土地,以加快發展這些合共7公頃的市區用地,重建為以公營房屋為主的新社區,並透過按政策補償安置,改善寮屋居民的居住環境。

  政府消息指出,上述3個寮屋區以茶果嶺村佔地4.65公頃最大,住戶逾400戶;牛池灣村則2公頃,涉約200住戶;竹園聯合村則約5000方米,涉數十住戶,料重建後可提供約6300個公營房屋,當中不只出租公屋,亦包括新居屋及綠置居及首置盤,重建後涉及伙數最多的為茶果嶺村寮屋區,約提供逾3000伙,牛池灣村則逾2000伙,竹園聯合村數百伙。

  5年內收逾400公頃私人地

  另外,林鄭月娥強調,政府將持續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地,計及剛動工的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陸續上馬的洪水橋/廈村和元朗南大型發展項目,及多個公營房屋計劃及其他公共工程,目前已知會收回的私人土地約700公頃,預計其中400多公頃會在未來5年收回。

  對於去年所提出的「土地共用先導計劃」,林鄭月娥透露,發展局稍後會公布相關細節,期望明年初接受申請,計劃為期3年,可批核私人土地上限為150公頃。

  林鄭續稱,先導計劃善用市場的規劃和建造力量,可望盡早釋放部分政府尚未規劃和研究,但已整合業權的私人土地,加快短中期房屋供應。新增總樓面面積中,最少70%將撥作政府屬意的公營房屋或「首置」類別,餘下土地可保留作私營房屋發展。土地擁有人會負責興建整個房屋發展項目所需的基建和其他社區設施,相關建造費用會從地價中扣減。

  冀發展商主動回饋

  個別地產發展商早前宣布無償提供土地或借出土地作房屋和其他公益用途,主動承擔一份社會責任,林鄭表示歡迎。她昨日又呼籲所有地產發展商支持政府用《收回土地條例》和透過「土地共用先導計劃」發展所持的土地作公營房屋或「首置」用途,為解決港人的住屋問題主動作出一點回饋。

香港許多地產商在新界囤積眾多農地,當中又以恒基地產持有農地儲備最多。

  政府消息人士指,撥至公營房屋的發展商土地,最少有3.5萬平方米,提供最少700個單位。政府會交由房委會或房協興建,基建就由發展商負責,可由地價中扣除。政府審查申請後,再由新成立、具公信力社會人士組成的顧問小組提供意見,最後由特首會同行政會議審批。

  另外,目前政府的土地研究工作至平整至少需時8年,當局會進一步壓縮技術研究時間,希望可減至5至6年,同步進行土地研究及基建研究,但諮詢時間不會減少。

  不放棄明日大嶼中長期增供土地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呂希蘊報道: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出了「明日大嶼願景」,計劃填海1700公頃,以解決香港土地供應短缺問題。一年之後,林鄭月娥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強調:不會放棄「明日大嶼」,理解部分人士對於發展人工島的憂慮。

  在2018年的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中,特首林鄭月娥首次提出「明日大嶼願景」,期望紓緩香港房屋土地供應短缺的問題。「明日大嶼」內容指:建議在本港中部水域的交椅洲及喜靈洲附近填海1700公頃,計劃最快於2025年開展工程,並於2032年遷入首批人口。當時初步預計,該項工程建成後可供本港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創造至少34萬個就業崗位,並有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商業核心區。不過,「明日大嶼願景」自提出便受到社會多方面爭議,主要圍繞填海成本以及填海後的人工島土地用途等方面。

  理解部分人對填海的憂慮

  昨日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林鄭再提「明日大嶼願景」,強調屬中長期土地供應的重要措施之一,即使面對挑戰,仍會堅持推進。但她亦表示,理解部分人士對人工島建設的憂慮。

  今次施政報告指,在現有用作房屋發展的土地較有限的情況下,政府選擇接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倡的多管齊下策略,其中包括在中部水域填海發展交椅洲人工島,和其他維港以外近岸填海選項。

  施政報告中再次指出了「明日大嶼願景」下的中部水域填海的益處,不僅可創造大片新增土地作整全規劃,連接人工島的策略性運輸基建網絡,亦可紓緩現時西鐵和屯門公路的交通緊張問題。此外,交椅洲人工島不單會為香港提供1000公頃的土地,也可為香港下一代建設一個新社區創造新的空間。

  「明日大嶼」屬於香港市民

  林鄭表示政府與各方會繼續努力,向公眾解釋項目的目標和技術研究,包括搭建平台,讓不同專業人士和青年人可參與,構建人工島的城市設計、土地用途和智慧、環保及可持續發展措施等。林鄭強調,重點是將人工島上的建屋計劃與香港市民的住房訴求連繫起來,讓更多人的想法和建議參與其中,以確保「明日大嶼願景」帶來的住屋建設是屬於市民,屬於香港。

  【施政報告拆局】引例收三類地全建公營房屋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鍾穎琳報道:為了滿足市民對住房殷切需求,施政報告提出以《收回土地條例》,收回三類型私人土地作百分百公營房屋(包括公屋、綠置居、居屋)及「土地共用計劃」等相關設施發展。

  為了解決住屋問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出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私人土地作百分百公營房屋用途。林鄭月娥的「突破思維」贏得了掌聲,皆因新猷有望釋放香港土地供應,包括增加公營房屋供應,繼而縮短公營房屋的輪候時間。

  香港樓價居高不下的原因,除了因為外圍宏觀經濟使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土地供應長期嚴重不足所致。由早年興建單幢式公屋及引入「綠置居」措施,都是為了協助港人成功尋找安身之所。如今政府大刀闊斧為興建公營房屋覓地,算是為大幅增加公營房屋單位數目,繼而解決香港居住問題。

  事實上,林鄭月娥也表明,引用《收回土地條例》的工作將陸續有來。有分析認為,除了洪水橋,即將發展的古洞北、粉嶺北、及元朗南等,也會採取相同模式,從而加大公營房屋供應。可以說,當下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發展公營房屋,對香港「蝸居一族」而言絕對是好消息。

  不過,港府計劃引用《收回土地條例》,發展公營房屋始終是新嘗試。如何讓社會不同持份者接受?綜合社會不同聲音,以下兩個問題避不過去。

  首先,要做好賠償機制。根據《收回土地條例》規定,行政長官可會同行政會議,收回私人物業作公共用途,並且按照收地當日的價值,由土地審裁處裁定補償金額。雖然政府可按市價向土地持有人作出補償,但若要取得廣泛認同,應設有特惠補償,增加新政的認受性。

  其次,就是要處理好安置問題。假如有住戶或村民的居住受到影響,必須事前要處理好安置問題,務求將對他們的影響減至最低。

  香港商報記者 鄺偉軒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