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智家樂計劃」首席調查研究員林大慶教授(右)表示,市民可用不同貼圖及表情符號增信息趣味。
【香港商報網訊】隨智能手機越來越普及,市民的溝通模式不知不覺已轉變,「煲電話粥」現在已成歷史!香港大學一項研究發現,市民面談交流的百分比,由2013年的80%下降至今年的74.4%;反而文字短信溝通急升,由2013年30.8%上升至今年的53.1%。調查又發現,74%受訪者擁有1個或以上的家庭聊天群組。調查亦發現,使用群組發送短信,有助促進家庭溝通質素、個人及家庭快樂。
用電話對話比例大減
賽馬會智家樂計劃、香港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早前委託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於本年5月24日至6月11日向18歲以上,懂得中文的港人進行隨機抽樣問卷調查,成功訪問644人。結果顯示,直接使用電話對話的比例亦大減,由2013年42.9%下跌至28.7%。另外,多達74%受訪人士擁有家庭聊天群組,以45至64歲人最多。
調查又發現,擁有聊天群組的市民的家庭溝通質素,較無群組的市民高,以10分滿分,有家庭聊天群組的溝通質素達7分,沒有的為6.4分。個人快樂指數方面,有家庭聊天群組的得分達6.6分,沒有群組的得分是5.7分;家庭快樂指數方面,有家庭聊天群組的為6.8分,沒有群組的是5.9分。
調查反映,受訪者經群組收到及發送的信息愈多,其家庭溝通質素、家庭及個人快樂指數愈高,其指數亦會較沒有家庭群組的人高。
「影像化」信息增趣味
計劃首席調查員林大慶說,市民可以活用不同貼圖、表情符號及拍攝投巧,增加信息的趣味,令談話變得「影像化」。不過他指出,為免產生誤解或冒犯,發出短信時應梳理想法及避免發送過多信息,否則「令人覺得煩」。
林大慶指出,文字短信溝通增加,對面對面交談有一定影響,預計未來面對面對話會持續下降。團體亦鼓勵市民多利用電子通信群組與家人溝通,但亦不應忽略面對面交談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