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逆行者,提醒我們要沉下心來

2020-04-07
來源:澎湃新聞網

   4月6日,在雷神山醫院經歷了一個半月的奮戰,第八批上海支援湖北醫療隊的470名白衣戰士陸續返滬。其中就包括,在小年夜放棄與家人團聚,率先奔赴前線的上海醫學專家鐘鳴。

  從春節到現在,經歷過70多個難忘的日夜,“最早逆行者”鐘鳴的心中,一定是感慨萬千。但在被問到“疫情之後最想做什麼”時,他沒有太多抒情,最先想到的,還是本專業的發展。

  在他看來,重症醫學科需要在平常就做好准備。疫情提醒人們,需要有成熟的系統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包括醫護人員的業務能力,制度體系,以及必要的醫療設備。“回去我對自己團隊也會有一些新的建設”。

  這是嚴謹、科學的態度,是“逆行者”歸來最清醒的思考,這也是湖北、武漢防疫形勢得以扭轉的根本原因之一。

  鐘鳴在重症救治方面經驗豐富,被稱“ECMO(人工肺)大神”。他2003年經歷過非典,2008年前往汶川地震現場,已有將近20年重症治療經驗。然而這次,情況卻比想象中嚴峻。初到前線時,“過去積累的許多經驗和治療方法,在這里忽然失效了。”

  狹路相逢勇者勝。在人類歷史上最難對付的病毒面前,只有沉下心來,花大量時間去了解和分析病情,逐步摸索、調整治療方案,積累臨床經驗,積小勝為大勝,才有可能最終戰勝病毒,為患者带來生的希望。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並不簡單。一個例子是,鐘鳴在介紹救治經驗時就提到,ECMO並不是萬能的,每一個特殊的案例都需要特殊的辦法去應對。能不能貫徹實事求是、科學嚴謹的精神,將決定戰疫的成敗。這個道理,不僅適用于醫學救治。

  鐘鳴醫生說,他會記得2020年的冬春之交,“金銀潭南樓高區的不凡直到永遠”。英雄歸來,他們的不凡事跡理應被銘記,但我們更要讀懂這背後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

  “別以為已經勝利了,大家只是對新冠缺乏想象力。”就在今天,王辰院士的一段話刷了屏。眼下疫情還未結束,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依然很大,還不是歇口氣的時候。時刻保持清醒、警醒,用科學嚴謹的態度把各項防控措施做實做細,才能早日迎來戰疫的勝利。

[責任編輯:蔚然]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