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山東省援鄂醫療隊員張靜靜逝世的消息,讓人扼腕心痛。33歲,花一般的年紀,卻不幸倒在了回家前的一步之遙,只留下日夜盼望媽媽回家的5歲幼童。她的丈夫則遠在塞拉利昂援建,至今仍焦急等待回國,希望能夠送她最後一程。
“人已經沒了,我還沒有回家”,張靜靜丈夫的話讓無數人落淚。讓人慰藉的是,從外交部到山東省委省政府,一直在從中協調。4月7日晚,外交部軍控司官方微博@戰略安全與軍控在線 發布博文,傳達外交部領保中心消息稱,目前經多方協調,韓先生將于4月11日從塞拉利昂乘包機到布魯塞爾轉道回國。
接回張靜靜援非丈夫,無疑是特事特辦,也合乎民眾期許:在張靜靜丈夫想回國卻難遂後,在網上,不少網友倡議眾籌為他包機回國。但在此特殊時期,這不只是錢的問題。塞拉利昂如今早已進入公共緊急狀態,所有商業客運航班停飛,水陸邊境封鎖,塞周邊國家也已全面停航,要回中國並不容易。
在此背景下,這樣的特事特辦頗顯人性化。據了解,好幾個大使館為此做了大量工作。我們相信,在這些辛苦協調的背後,是使館領事服務的職責使然,也是出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天然共情。
在疫情大流行這樣的重大挑戰面前,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舍小家,顧大家”,為公共利益而拼命,甚至真的“拼了命”。正是這種人性中本有的崇高,帮助更多的人挨過了至暗時刻,湖北解封、武漢重啟的背後,恰是數萬名“張靜靜”的忘我付出。對于他們,社會理應善待。
在疫情為歸國路設置了層層障礙的語境中,有關方面近乎為張靜靜丈夫開了“綠色通道”,這的確是“特殊對待”,卻無損公義,反而彰顯了“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底色,這種特事特辦背後,體現的是對人之常情的尊重。
希望這樣的尊重可以貫穿到日常工作當中,更多從人情、從家庭的視角去關懷一線工作人員,從制度和情感出發,去為他們解壓、帮他們解困,用制度善意與社會溫情回饋他們的光與熱。
□孟然(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