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致早識別、早隔離、早治療,特區政府將於9月1日推出普及社區檢測計劃,為全港市民提供免費檢測服務,爭取兩星期內完成。昨日,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等多位高官,呼籲全港市民踴躍參加普及社區檢測,配合政府防疫抗疫策略,保護自己、保護家人;他們又感謝中央政府全力支持本港普及社區檢測等工作。官員們亦指,政府普檢計劃有助阻止社區傳播鏈,希望有的人放開偏見和凡事陰謀論的思維,將公共衛生及市民福祉放於個人立場之先。
昨日,多位政府官員呼籲全港市民參與普及社區檢測計劃。今日起,部分外傭可預約免費檢測。中通社
張建宗:普檢計劃有賴中央支持
張建宗在《堅定信心 戰勝疫情》網誌中表示,越多人參與檢測,能夠越快找出更多社區的隱性患者,截斷社區傳播鏈,有利本港早日遏制疫情,讓經濟及社會重回正軌。
張建宗呼籲市民踴躍參加普檢計劃,配合政府防疫抗疫策略。他重申,普檢計劃只檢測病毒,所有檢測均只會在香港進行,檢測樣本亦不會送出香港以外,在完成檢測用途後便會銷毀,個人和私隱受到充分保障,市民大可放心。
他還談到,政府已積極跟進採購疫苗工作,包括準備參加由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牽頭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保障機制。作為向兩成香港市民提供疫苗的安全網,並會以預先採購協議方式,向各地疫苗製造商直接採購更多疫苗。
張建宗指,本港能在9月正式推行普及社區檢測計劃,實有賴中央政府在實驗室檢測服務方面提供全力支持。繼中央政府統籌的內地核酸檢測支援隊10名先遣成員在8月初到港展開籌備臨時實驗室等的前期工作,另外50名支援隊成員亦於上周五抵港,配合馬上展開的普及檢測工作。他衷心感謝中央政府積極回應特區政府請求,大幅提升特區病毒檢測能力。
陳茂波:盡快管控疫情促經濟復元
陳茂波網誌以《為己為人 踴躍檢測》為題,指愈多人參與檢測才能最大範圍識別出潛在感染威脅。他說,明白有些市民或因怕麻煩又或怕一旦被驗出帶有病毒而需要接受隔離,會影響工作及對家人照顧等等的原因,對參與檢測計劃有所保留。不過,為自己、為親人、為朋友、為香港整體利益着想,呼籲大家積極參與檢測。
他提到,本港近期確診個案中,長者死亡率明顯較高,唯有中斷隱形傳播鏈,遏制新的感染,才能讓我們的長輩免除健康威脅和精神上的恐懼;也唯有切斷傳播鏈,市民才可恢復日常生活及出行,收入受到重創的企業和打工仔才有望走出困局。
因此,希望大家不要怕小麻煩,放下猜疑,齊齊參與普及社區檢測計劃,盡快管控好疫情。「每人走多一步、勇於承擔一點麻煩,我們才可以擺脫病毒沒完沒了的糾纏,一起重回正常生活,讓經濟盡快復元、重回正軌。」
陳茂波亦感謝內地核酸檢測支援隊展現「一方有事、八方支援」精神,全力為香港提供協助。
陳肇始:社交距離措施作用有限
陳肇始於網誌指,現時單靠社交距離措施阻止社區傳播,作用已因病毒變種增加傳播力以及市民抗疫疲勞而大打折扣,疫情回落速度緩慢。如果隱形傳播鏈繼續在社區廣泛存在,一旦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就有機會導致疫情反彈甚至引起另一波社區感染爆發。而大規模普及社區檢測,目的就是盡最大努力將社區內隱性患者找出,從而阻斷隱性傳播鏈,令社會可逐步恢復社交及經濟活動。
她續指,普及檢測可幫助阻斷社區傳播鏈,令未必知道自己已帶有病毒的市民,不會成為感染其他人的源頭。因此,鼓勵市民參與普及檢測,是保障公共衛生、保護長者及長期病患者、避免醫療系統因未能承受大量高危群組感染而崩潰,是所有醫護專業人員以至關心香港的市民應有之義。
陳肇始強調,個別醫護同行認為在疫情嚴峻下市民無須檢測甚至提議市民不應檢測,是抹殺檢測計劃有助香港阻斷社區傳播鏈和防控第三波疫情的作用,對防疫抗疫工作完全沒有幫助。她希望醫護同行及公眾人士,在影響全體市民的疫情防控議題上,放開偏見和凡事陰謀論的思維,秉持公共衛生專業,將公共衛生及市民福祉放於個人立場之先。
逾3000名醫護報名協助普檢
負責統籌檢測計劃的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昨出席電視節目表示,政府會在18區設立過百間採樣中心,包括社區會堂、體育場館或是學校等,都是一些地方比較大、空氣流通和有足夠空間去做相關的防感染措施等。他指,醫護界反應良好,至今已有逾3000名醫護報名參與協助檢測。另外將主要招募公務員及退休公務員做行政支援工作,目標招募過千人,並按機制獲發在外工作津貼。他重申,政府會確保私隱保障,市民登記的資料會由政府加密儲存,樣本瓶只有號碼不會有個人資料,重申檢測樣本一定會在香港境內,局方在計劃完成後一個月會銷毀所有樣本。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在網誌表示,現時本港社區存在750至3000名隱性病毒傳播者,找到一個便可減少一個轉播鏈。他又透露,現時當局並沒有為安老院舍院友進行普及檢測,主要考慮到長者身體狀況難以外出,如為他們進行檢測,或須安排他們到醫院負氣壓房間。現時本港有超過6萬名安老院院友,檢測屬非常龐大的工程,因此在下月推行普及社區檢測中,暫時沒有計劃包括住在安老院的長者。(記者戴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