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錯誤歷史傳說探討 蜀漢失荊州真象解析(一)

2020-12-11 05:04
來源:香港商報網

 一、前言:世人普遍認為,荊州之失乃關公個性使然,剛而自矜,恃才傲物,拒婚辱使,外交不圓,破壞蜀、吳聯盟所致;甚而有用人不才、結怨同僚,因此前後失據的「大意失荊州」之詮釋。從歷史上來看,很多人一提及此事便會指責關公失荊州之過,只看結果、不分析過程地妄加評論。其實,關公經營荊州是非常用心謹慎,即使出征討敵也是小心翼翼;而荊州之失,確實有很多乃非常人所知之處,單從表面上看就把喪失荊州的過錯全部推到關公身上,這對關公是不公平的。如果全面檢討他鎮守荊州期間的作為,就不難發現他的許多讓人懷念的功績。若說關公擅自發動襄樊之役,破壞了諸葛亮的孫劉聯盟戰略方針,就與事實不符了。真實情況是劉備探知曹操結連東吳欲取荊州,劉備忙請諸葛亮商議;後即差前部司馬費詩為使,令關公起兵攻取樊城。所以說關公拒絕孫權求婚,是有其較為深入的考量,而且孫權計謀爭奪荊州,更是東吳的基本國策及戰略,既是東吳的基本國策,就是關公再怎麼低聲下氣,卑躬屈膝也絕不可能改變東吳的做法。

 二、荊州之重要性:荊州歷來就是中國大西南的政治經濟中心,乃兵家必爭之地。三國初期各路豪傑都非常重視荊州這塊戰略要地。諸葛亮和魯肅曾先後指出:「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與「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曹操平定北方之後,更是馬不停蹄直取荊州。荊州的確關係著曹操、劉備、孫權三方力量的消長起落,誰佔有荊州,誰就取得了統一戰爭的主導權。若曹操奪得荊州,即握有南北統一樞紐,西可進取四川,東可順江直搗建業。對孫權來說,荊州是江東的屏障,北可憑藉長江天險攔截曹操勢力南下,向西可沿江爭奪四川。若劉備保有荊州,既可出伊、洛之軍進擊曹操,也可順流東下,直取孫權。由此可證,荊州是每一方都想佔有之要地,因為關係到國家的生存與發展,所以孫權想盡辦法,無所不用其極的要奪取荊州。詳情說明如下:(一)拒吳求婚,引發孫權偷襲之探討: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記載: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又《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權遣諸葛瑾投荊州見雲長,雲長曰:「子瑜此來何意?」瑾曰:「特來求結兩家之好。吾主吳侯有一子,甚聰明。聞將軍有一女,特來求親。兩家結好,併力破曹,此誠美事,請君侯思之。」雲長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休再多言!」。遂喚左右逐出。瑾抱頭鼠竄,回見吳侯。不敢隱匿,遂以實告。權大怒曰:「何太無禮耶!」便喚張昭等文武官員,商議取荊州之策。世人受這段話影響,以為是關公沒做好外交關係,辱罵使者,引發孫權抱怨偷襲。如果有此觀點,那就太小看關公的智慧與孫權的企圖心了。我們可以透過《三國志》中的以下記載來證明孫權的狼子野心;在關帝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曹公考慮遷都以避其鋒之時,司馬懿和蔣濟就已提出說,關帝征伐襄樊,若戰事勝利,「孫權絕不樂見」。《三國志》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衆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汎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羣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曹公從之。」(待續下星期五)(忠義人才培育學院院長  黃國彰

[責任編輯:劉亞寧]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