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資料顯示,在伊拉克出土距今4000多年的皇冠上,精美的石榴圖案清晰可見,證明其栽培歷史源遠流長。漢代,石榴經絲綢之路引入我國,被栽種已有2000多年。《博物誌》載:「漢張騫出使西域,得塗林安石國榴種以歸(塗林是梵語石榴的音譯),故名安石榴」。石榴花果並麗,很快就以其獨具特色的形態特徵和內在品質為國人所接受,並傳播到內地各處,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獨樹一幟的中國石榴文化。
蕭暉榮作品《石榴詠》,190×500cm。
石榴被視為吉祥果,喻為團圓、團結、喜慶、紅火、繁榮、昌盛、和睦、多子多福、金玉滿堂、長壽、闢邪趨吉的象徵。
蕭暉榮此巨製《石榴詠》畫面中一塊碩大的壽石從左下角斜向畫上方頂天立地而生,穩住了整個畫面,右邊畫面底部隱約可見奇石叢立,石間一棵老石榴樹茂盛生成,主幹環轉迂迴,勢如蛟龍,剛韌朗硬,蒼勁有力;枝繁葉茂,碩果纍纍,意氣蓬勃風發,喜氣洋洋。左邊畫面生機勃勃的修竹圍繞壽石自然叢生,竹葉茂密成蔭,有點、有飛、有挑、有卷,左右顧盼,上下相生,八面玲瓏,向背俯仰交錯,濃淡相映成趣,令人倍感其豐神綽約、奕奕有致。
《石榴詠》局部。
作為實踐書畫同源的佼佼者,蕭暉榮在創作時成竹在胸,將書法的抽象美和章法布局引入其中,形神俱備,遊刃有餘。當遣墨用筆時,他並不拘泥於採用任何一種筆法,而是將各種書體技法融合貫通,隨意應用,得心應手,渾然天成。石榴老幹用筆剛勁老辣,力透紙背,筆墨幹濕有致,虛實相生。石榴葉子和竹葉的描繪更是恣意奔放,各種調子的綠色和藍色,以及濃濃淡淡的墨色層層點染,厚重而靈動,富有立體感,新穎跳脫,別具匠心。繁密的筆觸充滿生命力,也形成了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凡此種種,均可見出蕭暉榮教授於傳統中國畫創作上駕輕就熟之餘又有著獨特的創造,特別是他對於「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理論的發展和實踐,更令人拍案叫絕。 (文:蕭芬琪)
作者蕭芬琪,中國美協會員、美術理論家、畫家、香港大學文學院藝術學系哲學博士,為廣東省嶺東美術館總館長、《嶺東》雜誌社社長兼主編、中國藝苑研究學會副主席、海外中國美術家協會秘書長、香港美協創會秘書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