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重溫八九十年代香港藝術新象

2021-03-19 20:05
來源:香港商報副刊

 上世紀80、90年代是香港的黃金年代,造就不少經典電影及文化潮流,當時亦是香港當代藝術發展的重要轉捩點,到今日回看當年的藝術品仍不覺過時。香港藝術館現正舉辦的展覽「多元視野——八、九〇年代香港藝術新象」,將帶觀者「重返」那個黃金年代,重溫那些年的當代藝術創作新潮。


展覽重現「女那禾多」當代攝影中心。

 展覽「多元視野——八、九〇年代香港藝術新象」聚焦7組當年青年藝術家具代表性的作品及藝術空間,他們在裝置藝術、新媒體、攝影及空間上力求突破。展覽以策展人的經歷與體驗策劃,客席策展人方敏兒大學畢業後投身當代藝術界,她對記者表示,策劃展覽的原因是本次參展藝術家培養了不少香港第一代當代藝術家,自己也是受益該年代的藝術發展而進入當代藝術領域。


香港藝術館館長(現代及香港藝術)俞俏(左)及客席策展人方敏兒(右)表示,是次展覽的空間布局經特意構思,希望觀者與展品互動。

 美景與藝術相融

 參觀過藝術館5樓新空間的讀者都知道,展場設有三面落地玻璃,透過玻璃窗可以觀賞維港對岸的景色,利用太陽光,亦能欣賞藝術品不同的一面,將藝術、空間及自然相結合,是非常獨特的展覽空間,引來不少人前往打卡。是次展覽中,蔡仞姿的作品《殘陽如血,蝶夢如煙》放置於玻璃窗邊,透過隨風飄蕩的薄紗,能若隱若現看到維多利亞港,唯美夢幻,相信能吸引不少人拍照。《殘陽如血,蝶夢如煙》是蔡仞姿重新演繹自己逾30多年前創作的《山中拾掇》,香港藝術中心於1985年為蔡仞姿舉辦的本地首個裝置藝術展「空間內外」,《山中拾掇》是展品之一,意義重大。展品的薄紗上印有藝術家的回憶圖片和文字,非常詩意地回應時代的變化。再配合現場播放的音樂,穿梭其中,帶來獨特參觀體驗。


蔡仞姿《殘陽如血,蝶夢如煙》,2021年。


馮美華作品《她說為何是我》。兩段影片以背對背自動旋轉方式呈現,觀者須跟隨影片移動觀看。

 重現藝術空間

 展覽另一特別之處是策展團隊以實景再現的方式,重現上世紀90年代的Para Site藝術空間策劃的專題展覽「咖啡店」及「女那禾多」當代攝影中心。兩者都極具時代意義,如「女那禾多」當代攝影中心是1997至1999年間獲香港藝發局資助建立,攝影中心由攝影特刊《女那禾多》延伸發展而成,書中主要展示本地的當代攝影作品,是次重現空間面貌,能欣賞到當時具前瞻性的影像作品。

 走出「攝影中心」,映入眼簾的是資深攝影師馮漢紀的作品,他是改革開放後首批進入內地的香港攝影師,展品包括他1982年的黑白作品《深圳》、在世界各國拍攝的彩色和黑白攝影作品《東西對幅》等。方敏兒介紹,馮漢紀上世紀90年代便將數碼攝影運用於教學中,是香港攝影的先驅藝術家:「在展覽中同時呈現他於上世紀90年代的數碼攝影作品,而我們也特地以該年代的電腦配合展出,模擬當年藝術家教學情景,還原當時的數碼照片。」


馮漢紀的攝影與數碼影像作品同時展出。


展覽重現 Para Site藝術空間的展覽「咖啡店」,展場布置得恍如咖啡店一樣。


梁志和作品《城市餅乾》,2021年(重造1998年版本)。當觀者坐下,看到咖啡桌的圖片均是從仰視角度拍攝,饒有趣味。

復刻經典藝術品

 現場不乏復刻藝術品,而陳育強的《垂直的麥田》最讓筆者印象深刻,因為這件藝術品與本地寸金尺土的空間有關。香港不單普通市民住屋面積小,就連藝術家的創作空間也格外狹窄,陳育強卻能在有限的空間內創作大型的裝置藝術品。「上世紀90年代,陳育強從美國學成歸來,他帶回融和混合媒介和概念藝術的創作方法,並應用於藝術教育上。1996年他參加澳洲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時,製作出混合媒體裝置《垂直的麥田》,當時他將藝術品放進背包內,去到澳洲用螺絲再組裝,變成一件大型作品,砌出港式空間感。」方敏兒認為,這件藝術品彰顯本地藝術家在有限環境中,如何完成一件藝術品。時至今日,組成這件展品的材料與當年已然不同,但作品所表達的觀念仍未過時,充滿調侃和對現實的無奈,想必這也是本地當代藝術的魅力。 (文:Janice 圖:崔俊良)


陳育強作品《垂直的麥田》,2021年(重造1996年版本)。陳育強的作品帶有其獨特的「家事」美學風格,回應香港的空間問題。

展覽詳情
日期:即日起至2022年4月24日
時間:星期一至三、五至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下午5時;星期四(公眾假期除外)休館
地點: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藝術館5樓新空間

[責任編輯:副刊]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