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鑪峰遠眺】需要認清「泛民主派」本質

2021-04-29 03:03
來源:香港商報

 「泛民主派」亦稱「民主派」,是指以民主黨、公民黨等政治團體為代表的政治力量,與冒起於「佔中」的「本土激進分離勢力」一起構成「拒中抗共」政治陣營。反對國家執政黨、主張或希望改變國家政治制度,是「泛民主派」和「本土激進分離勢力」的共同政治立場。有所差別的是,後者爭取「港獨」,前者不贊成「港獨」。但在2019年「黑色革命」中,二者沆瀣一氣。

 最近,具一定影響力的人士發表關於「泛民主派」的系統觀點,其中若干基本判斷值得商榷。

 第一個需要商榷的觀點,是九七前主張「民主回歸」的政治團體和個人是否都屬於「泛民主派」?

 有人說都屬於,我不以為然。已故劉迺強先生參與創立的「匯點」,開始是提倡「民主回歸」。但「匯點」很快分裂,劉迺強與一些人退出,他們堅持「民主回歸」觀點。他們退出後,「匯點」變質,不久與港同盟合併而組成民主黨。這一段史實足以證明不能籠統地稱九七前主張「民主回歸」的都是「泛民主派」。

 第二個需要商榷的觀點,是如何看「泛民主派」與其支持者的關係?

 有人稱,「泛民主派」至今是一股被形勢「牽引」和民意「領導」的「力量」。我以為,這是高估香港相當一部分崇拜美英的居民(選民)的政治能量而低估「泛民主派」政治團體的政治能動性。

 至今,民主黨、公民黨等「泛民主派」主要政治團體的成員均只佔香港人口的極小比重。與其說反映民主黨、公民黨缺乏號召力,不如說香港居民普遍不熱衷政治。

 從2003年反對特區政府根據基本法第二十三條展開本地關於維護國家安全的立法工作開始,到2019年反對特區政府修訂《逃犯條例》和《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條例》,其間發生的矛頭直指中央的政治事件,哪一個不是由「泛民主派」為主體的「拒中抗共」政治勢力所發動和組織實施?

 香港相當一部分居民的確支持和同情「拒中抗共」政治團體。但是,他們普遍處於無組織狀態,只有在「拒中抗共」政治團體煽動和組織下,才形成頗具聲勢的示威活動。

 第三個需要商榷的觀點,是如何看「泛民主派」政治團體與美英等西方若干國家的關係?

 有人不否認倫敦九七前在香港推行代議政制改革是刻意拉攏和培植「泛民主派」抗衡北京和愛國力量。但是,對美國插手香港的估量不準確,稱:美國是在香港回歸後兩大政治陣營鬥爭劍拔弩張的氛圍下,乘機在香港渾水摸魚,加緊培植代理人。其實,美國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就大舉進入香港,在扶持「拒中抗共」政治勢力上,作用和影響迅速超越英國。

 第四個需要商榷的觀點,是「泛民主派」能否或者會否分裂而產生「忠誠反對派」?

 民主黨前主席楊森已斷然否定「忠誠反對派」的說法。即使被視為已脫離「拒中抗共」政治立場的狄志遠,也不同意稱其為「忠誠反對派」。然而,在建制派中,有人堅持認為,中央制定香港國安法、改革完善香港選舉制度,是為「忠誠反對派」日後的出現開拓空間。

 「忠誠反對派」與愛國者有何區別

 何謂「忠誠反對派」?有人定義為:對新中國、中國共產黨、「一國兩制」態度基本正面,願意維護國家安全,同意尊重中央權力,願意在香港新憲制秩序內運作,並聚焦於對當權者監督、制衡和勸諫的人士。

 試問:上述定義,與愛國者的基本標準有何原則區別?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2021年2月22日講話中提出關於「愛國者」的3項基本標準:一、愛國者必然真心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二、愛國者必然尊重和維護國家的根本制度和特別行政區的憲制秩序;三、愛國者必然全力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如果僅僅因為「聚焦於對當權者監督、制衡和勸諫」而被稱為「忠誠反對派」,那麼,難道今後愛國愛港政治團體和個人就不能夠對行政長官及其管治班子的管治和施政實施監督、制衡和勸諫?

 最近,我一再稱,香港不實施也不可能實施西方政黨輪替執政的政治體制,也就不會出現在野的反對黨(反對派)。(周八駿)

[責任編輯:徐麒釗]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