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氏是香港新界五大族群之一,對新界發展舉足輕重,而代表着文氏的歷史建築,非新田大夫第莫屬。
大夫第建於清朝同治四年(1865),是文頌鑾的府第。據文氏族譜所載,文氏的先祖源自四川,南宋(1127年至一1279年)時期遷徙至江西和廣東,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後人,15世紀開始定居元朗新田。文頌鑾為文氏二十一世祖,獲賜封大夫銜。
大夫第是傳統華南士紳階級府第建築的典範,也是本港最華麗的歷史建築物之一。大夫第可以作為香港早期中西文化匯集的佐證,其建築方式、結構和外形以至裝飾雖然均根據中國傳統手法,材料也運用廣東清水青磚、灰瓦和陶瓷,屋脊精巧以戲曲人物《楊家將》為主的陶塑正脊更出自石灣名家文如壁。大夫第為兩進式三間兩廊的格局,主樓呈九宮格式布局,中軸線上有門廳、天井和正廳,而兩邊是六間廂房和正房;上層的閣樓,可用作書房或客房;但布局並非完全以「軸」為中心,左右也不對稱,最特別的是左翼的花廳及內院,右翼是廚房及廁所。
位於大夫第大廳屋簷下的兩塊牌匾,分別刻有漢、滿兩種文字,是清光緒皇帝於1875年御賜表揚文頌鑾父母和雙親的詔書木刻。這兩塊牌匾為目前本港已知僅有的例子,是本港鮮見的珍貴古物,極具歷史價值。
屋內裝飾細節上蘊含西洋風格,宅內門頭上刻有洛可可式的浮雕,窗門有彩色的玻璃,砌成不同形狀的幾何圖案,二樓迴廊的欄杆有十字形的裝飾圖案,混合了中西不同風格。
大夫第被政府列作法定古蹟,修復後對外開放,讓市民更加了解大夫第的歷史及建築風格。(馮瀚文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