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體內生長的有形實性病邪,中醫主張手術「祛邪」治療。這種治療方法,古有記載。《史記.扁鵲傳》記載有:上古有醫家俞跗,擅長外科手術,其「割皮解肌,訣脈結筋,搦髓腦,揲荒爪幕,湔浣腸胃,漱滌五臟, 練精易形。」古代中醫擅長用手術治療方法祛除有形實邪,然後食養、中藥和針灸等調治,使身體恢復陰陽氣血平衡、長治久安。
現代中醫認為:一般情況下,早中期的癌症患者,只要有手術適應症,都應接受手術治療。那些有手術禁忌症的癌症患者,則需要接受其他方法治療。有一些癌症患者,即使是早期,也不適合接受手術治療,如「小細胞肺癌」惡性度高,進展快,容易遠處轉移,必須全身化療為主。還有如「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等來自於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同樣需要全身化療。
平素身體功能狀態和體質比較好的癌症患者,手術前不一定需要中醫藥治療。手術前中醫藥治療,主要是針對那些平素身體功能狀態較差,或年紀較大,患有一些慢性疾病的癌症患者。有的患者由於癌症消耗,身體功能狀態較差,消瘦乏力,食慾不振,營養狀態下降,甚至出現貧血。這種情況中醫認為是氣血虛弱,臟腑功能低下,若勉強手術,或可堅持完成,但是術後身體容易虛弱,臟腑生理功能往往恢復較慢,氣血不足會加重,導致術口不易癒合,患者自身對有可能存在的潛在致癌病邪的抵抗能力降低。這種情況下,若能在術前給予中醫理論指導下的食療和中醫藥治療,調補氣血,健運脾胃消化功能,使精氣血津液化生充足,滋養五臟六腑,可提高患者的臟腑生理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患者術後身體生理功能盡快恢復。曾經有一位胃癌患者,經檢查後有明確的手術治療指徵,但是由於患者近幾個月消瘦明顯,周身疲乏無力,患者和家屬擔心難以耐受手術創傷,拒絕手術,想中醫藥治療為主。經中醫「四診」,發現患者氣血不足,脾胃消化功能下降,癌症病邪仍在不斷傷害患者的臟腑生理功能,尤其是脾胃腐熟消化功能,導致化生氣血的水穀精微不能有效吸收,身體營養狀態明顯下降。這時,癌症病邪不去除,患者的脾胃腐熟消化功能難以恢復,氣血不足會逐漸加重,臟腑生理功能難以恢復正常,這是一種惡性循環。中藥抑殺癌細胞的作用弱,單純口服中藥抗癌難以達到有效的抗癌有效劑量。但是中醫的食療和藥物治療,可以調補氣血、增進臟腑生理功能,增強體質,幫助患者耐受手術治療。兩周後患者接受了手術治療,胃切除1/2,術後繼續中醫食療加中藥治療。後來患者還順利接受了四次化療。
癌症術後的中醫食療和中藥治療比較重要。短期內可以促進術後身體生理功能的恢復,促進術口癒合,緩解或治癒術後併發症。持續中醫藥治療,還可以調治臟腑功能,預防癌症復發。現時,大部分癌症發病的原因並不十分清楚。比較認同的癌症發病理論認為,癌症是由致癌因素和促癌因素聯合反覆作用於人體某處所致。中醫認為,手術治療癌症,是有效的祛除體內癌症病邪的治療方法。祛除了癌症病邪,人體正氣和臟腑功能才能恢復,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才能正常進行。但是,癌症病邪祛除了,那些致癌因素祛除了沒有,還在體內嗎?不得而知。因此,中醫食療和中藥的進一步治療,調治臟腑功能,通利三焦,促進新陳代謝,祛除身體內有可能存在的濕濁、穢濁、濕毒、痰飲和瘀毒等病邪,對於預防癌症復發非常重要。術後中醫食療和中藥治療,又可以稱為癌症術後的「後續」治療。一般早期癌症,手術切除可以達到根治癌症的目的。但是,若癌組織侵犯了周圍微細血管或淋巴組織,就極有可能出現遠處轉移。所以,很多癌症病人術後都要進行化療、電療或靶向治療,以便消滅有可能存在的微小轉移癌灶。同樣,中醫藥在癌症患者術後,或術後化療後的後續治療中,也有控制或消滅微小癌症病灶的治療作用。有研究顯示,非早期癌症根治術後,或術後又進行了化療、電療或靶向治療的部分癌症患者,其一年、兩年或三年的復發率還是較高的。例如,乳腺癌的診治方法目前是較全面和領先的。有報道顯示,乳腺癌術後三陰組3年生存率明顯低於非三陰組及Her-2陽性組,分別為58.9%(33/56)、76.4%(268/351)和74.8%(71/9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4)。同樣有研究顯示,「三陰」乳腺癌患者術後,或術後加化療後的患者,輔以中醫藥治療後,其遠期療效較沒有中醫藥治療的患者有所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徐凱教授,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臨床教授、世中聯腫瘤經方治療專業委員會副會長、香港中醫藥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中聯醫案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中醫預防和治療各類惡性腫瘤、腫瘤併發病、癌前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