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脈搏】落實「四大遠景」解決房屋問題

2021-07-22 00:32
來源:香港商報

 何子文

 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日前在香港國安法實施一周年研討會的重要講話,提出了香港在國家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時的「四大遠景」,包括住房問題必將得到極大改善,將「告別劏房、籠屋」。特首林鄭月娥在被問到有何具體、長遠政策方向時稱,在房屋問題上,要真正「開天闢地」製造土地需要全社會動員,又稱對於夏寶龍提出的房屋、醫療、就業各方面,「每屆政府均應以此為鑑,很努力地去做」。

 「四大遠景」提出了香港未來20多年的總體奮鬥目標,香港要告別劏房、籠屋,不僅要解決土地房屋問題,更牽涉到各方面的利益再分配,需要未來的治港者發揮強大感召力,也需要改革現行的土地政策及程序,釋放現時新界土地。對於房屋以及其他民生問題,要以只爭朝夕的決心推動,既要有長遠規劃,也要有近水救近火,房屋民生問題是「四大遠景」的根基,解決不了房屋民生問題,「四大遠景」還如何落實?

 香港的房屋問題已到了火燒眼眉的地步:私人單位的售價在疫情之下繼續創新高;現時全港有近21萬人居於9萬多個劏房單位內,其中近三成住客為25歲以下青年。大批市民包括青年面對上樓艱難、生活環境惡劣的苦況,對前景失去信心和希望,對政府的民怨不斷積累,容易被別有用心者挑動。房屋是社會穩定之本,房屋問題解決不了,社會民怨就不能疏導,隨時成為下一輪暴亂的「導火索」。所以,對於解決房屋問題不能嘆慢板,告別劏房、籠屋更不應作為長遠目標,而是必須在短期內就作出紓緩及改善。

 短期內改善房屋問題

 香港房屋問題多年來未得到解決,一個主要癥結是開發土地,香港土地供應長期追不上需求,並非因為沒有土地,恰恰相反,本港已發展土地僅及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比新加坡、深圳都要低很多,單是未被政府納入發展的棕地已有過千公頃,還有大量的鄉郊地、「祖堂地」以及可供轉劃為住宅用地的地皮。這些土地一直都存在,只是香港未能善用,導致大量土地被閒置。對於這些觸手可及的土地,政府沒有全盤策略將這些土地釋放,轉化為數以萬計的房屋。

 政府提出的「明日大嶼」,解決的是香港長遠的土地供應,但要救近火始終還是要靠近水,這些近水就是在新界及鄉郊地區大量閒置的土地資源。這些土地資源為何會長期閒置?本來,只要審批便捷、補地價制度公平合理,讓土地持有人盡快改變土地用途,既可增加公帑收入,又可以大量增加房屋供應,土地持有人又可獲利甚豐,是一個三贏建議。但現實卻是,在過分嚴苛的審批制度和過時的規劃下,大量土地發展計劃被一拖再拖。

 現時通過補地價轉為住宅用地,有關規劃、申請程序花費的時間相當漫長,需要經過多個政府部門審批。一般而言,若只計建造工程,發展項目由熟地到落成只需3至4年,但由於政府在改劃土地的審批程序愈趨繁複,有些發展項目竟要耗時10年或以上,甚至是20、30年。此外,現時的補地價制度繁複且不透明,也窒礙了土地持有人改變土地用途的意欲。

 要釋放這2400公頃土地,關鍵是從制度上拆牆鬆綁,加快新界土地的改劃、開發、審批,完善新界的交通配套,釋除新界大量的土地在短期內滿足公私營房屋的發展需要,特別是用作興建公屋及中轉房屋,讓大批居於劏房、籠屋的市民可以早日脫離陋室,這需要政府展現決心,也需要各界配合,共同解決房屋死結。

[責任編輯:靜文]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