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心聲】監管滴滴出行有多重考量

2021-07-22 00:32
來源:香港商報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月初,滴滴出行赴美上市,豈料上市次日(7月2日)便遭內地網信辦以進行安全審查為由下架。網信辦更發布通告下架「滴滴企業版」等25款App。近日,滴滴面臨更大風暴。國家網信辦、公安部、國家安全部、自然資源部、交通運輸部、稅務總局和市場監管總局等七大部門進駐滴滴總部調查。

 事件一出,引起多方關注,滴滴下架引發全球市場對內地進一步收緊監管大型科技企業的憂慮,導致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及在港上市的內地科技股普遍下跌。

 有市場人士憂慮,隨着中美緊張關係升溫,未來內地可能會全面收緊中資企業赴境外上市的監管。而滴滴被勒令整改的原因,涉及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及使用個人信息行為,更讓各種不同來源的猜測充斥在輿論場並不斷發酵。然而筆者認為這種猜測只屬「陰謀論」之一,並無實質證據支撐。

 首先,雖然去年底美國眾議院通過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要求在美國交易所掛牌上市的外國公司,必須遵守美國的審計標準,當中可能涉及無數中資企業所掌握的敏感資料。但本次滴滴赴美上市主要是為盡快回報之前22輪融資的股東,一眾「陰謀論」的說法可信度不高。

 此外,筆者認為從美國和歐盟近年都紛紛加強對科技巨企的監管力度,可以看出強化科企監管乃全球大勢所趨,市場不應對滴滴下架事件過度解讀。內地加強監管科企,也有利於完善自身的監管制度,與國際接軌的同時,還能設下「安全網」,保護市場和經濟免受美國「放水」引發的資本巨浪衝擊,有助維持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

 事實上,近十多年來全球科技企業飛速發展,許多新興科技產業及互聯網公司上市後,市值輕易超過千億美元。加上這些企業大多數都收集了大量的用戶個人信息及生活數據,並建立了「大數據庫」進行分析,若放任這些公司無序發展和自由擴張,除會造成壟斷,影響到行業多樣性和競爭力,亦極有可能危及到經濟穩定和國家安全。

 因此,美、歐近年已經多次以反壟斷、違反競爭行為等理由,對Google、facebook等科網巨企進行調查和監管,且力度愈來愈強。由此可見,無論是下架滴滴,還是早前叫停螞蟻IPO,都僅是內地監管部門順應國際發展趨勢,革新和完善內地的監管制度,令制度更加趨向國際化的舉措而已。

 滴滴事件發生後,網信辦發布《網絡安全審查辦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要求擁有超過100萬用戶個人信息的運營者,在赴國外上市時,必須向相關機構申報有關網絡安全的審查,進一步完善對互聯網平台的監管條例。(圖源:路透社)

[責任編輯:靜文]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