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文
選舉委員會選舉提名期展開,這是新選舉制度確立後的第一場選舉,也是香港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下的第一場選舉。這場選舉不單將產生1500名選委,而且這次產生的選委將負責提名行政長官候選人,又會參與提名立法會議員候選人並且選出部分立法會議員,肩負更大的職責和使命。中央完善香港選舉制度,選委選舉也要回歸選賢與能的初心,選出有能力的愛國者,為接下來的立法會和行政長官選舉奠定重要選民基礎,這對於香港政局重返正軌,對於「一國兩制」的行穩致遠,都有重大的意義。
根據新選舉制度,由1500人組成的選委會負責提名行政長官選舉候選人及選出行政長官、選出其中40名立法會議員,以及提名立法會選舉候選人等事宜,擔負重要憲制職能。從選委選舉報名的情況來看,這次選委選舉最大特點在於去政治化,重新回歸選賢與能、均衡參與的初心。
選委會設立的初衷就是讓不同界別、不同階層市民「均衡參與」,選委應該代表業界利益、表達團體訴求,整個選委會制度都是圍繞這些原則設計。但近幾屆選委會選舉卻完全變質,反對派為了在特首選舉中「造王」,大舉搶攻選委會界別,通過炒作政治議題、挑動對立造勢。在反對派的操作下,令選委會選舉偏離了代表業界利益、表達團體訴求的初衷,成為「變相直選」,令選委選舉高度政治化,參選人互相攻訐,背離了選委選舉的初心。
扭轉泛政治風氣
改革後的選委選舉,正如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所言,必須確保「進入特別行政區管治架構的人都必須是愛國愛港者,絕不容許任何一個反中亂港分子通過任何途徑和方式混進特別行政區管治架構,變成管治者。這是一條鐵的底線」。沒有了反對派攪局,參選者都是有心為香港服務,為業界發聲,有力地扭轉了選委選舉的泛政治風氣,讓選舉重回正軌。
新選制下的選委會改劃為五大界別,具有廣泛代表性,兼顧各界別、各階層的利益,充分體現均衡參與,更好代表香港社會整體利益。過去反對派為了搶奪議席,其選舉工程並不關注參選人的代表性,相反是政治掛帥,以參選人是否具有政治知名度、是否具有政治攪局能力為依歸,在選舉工程中更着重政治炒作,結果是不少借政治當選的選委,根本不具有業界代表性,反映不了業界的聲音,不過是利用政治操作當選。
夏寶龍主任在早前的講話中,對管治能力強的堅定愛國者列出5項標準,凸顯新選制對治港者有更高要求。這次選委選舉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參選人大都是業界精英,具有豐富的資歷和人脈,對於業界的訴求和問題有深入的思考和洞見,都是有能力的愛國者。更重要的是,參選人都是為了推動良政善治而參選,而不是為了政治對抗、拖政府後腿而參選。
反對派過去參選選委,開宗明義就是為了抗衡政府,更揚言要阻撓政府施政。反對派參加選舉從來不是為了良政善治,也不是為了政通人和,而是為了煽風點火。在這樣的出發點下,令到本應代表業界的選委變成兩邊陣營對陣,選舉只關心政治不關心施政,更遑論各種經濟民生矛盾。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央出手修改選舉制度,就是要令選委選舉撥亂反正,讓行政立法擁有了共同的選民基礎以至管治理念,從而理順行政立法,落實行政主導,提升特區管治效能。
民主是達致良政善治的工具,但近年香港民主卻走上了歪路,變得民粹、撕裂、對抗,民主帶給香港的不是良政善治,而是動蕩不已,社會對立。中央完善選舉制度,通過擴大選委會規模,調整了界別組成,優化了產生方式,使選委會更具廣泛代表性,更好體現均衡參與,更能代表香港社會整體利益,也更能體現「一國兩制」特點。(圖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