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集】做大碳交易市場增國際影響力

2021-08-11 01:31
來源:香港商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吳桐山

 籌備多年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制上月16日啟動,令全球納入交易的碳排放比例增加了一倍之多。這是中國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步驟,對改善空氣質量、應對氣候變化有重要意義,對中國增強國際影響力也有着深遠影響。

 所謂碳排放交易,就是各家企業將自身的核證減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  CER)拿出來交易。由於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減排目標,也在國際公約上承諾了減排目標,因此各國就制定了自身的碳排放配額,這些配額可以通過免費發放和拍賣分配到各家企業頭上。例如每家電力企業、石化企業每年有多少的碳排放權,都已經以配額形式分配了。那麼如果A企業通過自身努力減排了,例如每年可以排放1000噸二氧化碳,實際只是排放了900噸,減排了100噸,那麼這個核證減排量就可以拿出來賣。

 通過市場化提升減排效益

 碳排放權交易可以通過市場化手段,有效提升減排的效益。為何這樣說呢?因為不同行業、企業的減排成本是不一樣的,A企業減排一噸二氧化碳需要付出1000元代價,B企業可能需要2000元,那麼通過交易機制,減排成本低的A企業就可以盡量減排多一點,拿出來賣給減排成本高的企業。當然,隨着技術進步,各個行業的減排成本也會發生變化,但同時國家分配給各家企業的配額也會逐年減少,因為已經通過國際協議承諾逐年減排。有了交易,市場就會促使全社會實現減排效益最大化,花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

 中國當前在減排道路上還是任重道遠,這從碳排放權交易價格可以看到。7月16日開市後,每噸碳價只是48元人民幣,收盤價51.23元,而在碳權交易市場成熟的歐盟,每噸碳價約為63美元,差距頗大。按照2015年《巴黎協定》的標準,全球如果要滿足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上升不超過2度的目標,每噸碳價應該在40至80美元之間,中國距離這個標準仍然很遠。中國要實現減排目標,意味着各行各業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去減排,讓碳價更值錢。

 但中國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場,單單是上月首批入市的2225家電力公司,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就超過40億噸,佔全球化石燃料碳排放的七分之一;今後幾年石化、化工、建材等高排放行業也會陸續納入碳交易體系,用市場力量促使各行各業減排。

 中國的碳排放市場起步較晚,暫時交易規模不大,但卻有着最大的碳排放量。這意味着中國在碳排放交易上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將來隨着碳排放市場走向國際化,能夠掌握交易的主導權和定價權,對於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等有重要意義。


[責任編輯:靜文]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