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藝術】打破刻板印象

【藝術】打破刻板印象

責任編輯:副刊 2020-12-18 18:51:58 來源:香港商報副刊

 女畫家畫人體,會以何種角度及哪些技法?畫家廖井梅的人體作品不走傳統路線,畫作結合中西藝術技巧,引發觀看者無限想像。現正於一新美術館舉辦的展覽「廖井梅傲色」,展示廖井梅的逾40幅繪畫,包括油彩、塑膠彩、水彩及速寫作品,既有人體題材,亦有紀錄生活感受及最新創作的風景作品。  


廖井梅作品《映日》,2020年。

 出生於北京的廖井梅,1988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後獲頒獎學金往前蘇聯留學,並於莫斯科國立蘇里科夫美術學院取得藝術碩士學位,可見其藝術造詣高深。移居香港後,她曾因工作及家庭關係封筆10年,於2008年才重新繪畫,至此創作風格題材多元的作品。


廖井梅表示,她沒有書法基礎就修讀草書,是為了在油畫中運用草書,營造出人體動態的視覺效果。

 加入草書的人體畫

 是次展覽,能欣賞到廖井梅擱筆十年後重新執筆的畫作,如《對峙》、《復歸》等。畫作題材均是女性人體,一新美術館總監楊春棠對記者表示:「在中國古代,人體畫是禁忌題材。廖井梅以女性角度繪畫女性人體,彰顯了時代變遷。」儘管創作的是西方藝術的經典題材,使用的媒介亦是油畫,但細看這些作品,線條使用了草書技法,富有動感,畫中人或坐或站,只見身軀不見頭部,耐人尋味。廖井梅解釋,創作時不會將之視為人體,而是一道風景:「繪畫女性人體其實在表達對於生活的感受,我身兼畫家、老師、母親角色,由於有些話語難以通過口頭表達,我便將自己面對的壓力釋放於畫中,進行自我對話。」因此,這一系列的女性人體作品也被命名為「我.語」。


廖井梅作品《復歸》,2009年。


廖井梅作品《對峙》,2009年。


廖井梅作品《生命之流(一)》,2019年。

 油畫中的巧妙留白

 熟悉廖井梅的讀者,一定了解畫家多創作人體,而鮮有畫風景。展覽除其人體畫作外,還呈現了她最新的風景系列「疫情下的香港印象」。對廖井梅來說,風景畫是自己想嘗試創作,而不敢創作的題材。在疫情下,她突破自我,繪畫不少風景畫作:「平日太忙碌,沒有留意身邊景物。疫情期間,令我有更充裕的時間欣賞周邊的風景。走在人流稀疏的街道,看到維港隨着天色而變得非常浪漫,激發我繪畫的靈感。」由此創作《映日》、《渡》等與天星小輪有關的畫作。作品採用廖井梅常用的創作方式——具象及抽象融合的手法演繹,不論人物、動物或風景,她筆下的主體均寫實細膩,背景則運用不同色塊營造寫意的畫面,如同傳統國畫中的留白,令觀眾留下想像空間。並常常出現鮮明的顏色互相碰撞,具強烈個人風格。在「疫情下的香港印象」中,船身描繪細緻,其他景物略顯虛幻,亦正是這份虛幻,讓觀看者腦海中浮現曾經看過的維港景色,充滿共鳴。


廖井梅作品《渡》,2020年。作品流露畫家對香港的感受。


廖井梅作品《青海的記憶(四)》,2016年。畫家表示,繪畫馬和人體同樣想表達矛盾的力量感。


廖井梅作品《凝視》,2020年。


廖井梅作品《二零二零的夏天(一)》,2020年。


廖井梅作品《二零二零的夏天(二)》,2020年。

 同場加映

 與「廖井梅傲色」同期舉辦的展覽還有「翁狄森映意」,展出香港珠寶首飾設計師翁狄森逾60張黑白攝影作品,展品是他近10年於內地遊歷所拍攝的風景和靜物照片。翁氏鍾情於鉑鹽印相工藝,儘管該印相工藝已不流行,但是能大幅度展現光影層次及事物的質感。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展品均是翁氏巧妙地利用智能手機拍出猶如這種印相效果的照片。黑白攝影雖然少了色彩,卻凸顯出構圖和線條,讓相片別有一番欣賞價值,恍如一幅幅水墨畫。與廖井梅顏色鮮艷的油畫同場展示,相映成趣。  (撰文、部分圖片:Janice)


翁狄森把所有展品以中文單字命名,富有趣味。


翁狄森作品《思》。


美術館同時舉辦兩場個人展覽,「廖井梅傲色」及「翁狄森映意」。

 展覽詳情
日期:即日起至2021年2月11日(因疫情緣故,展覽暫停開放)
時間:星期二至星期六上午10時至下午6時;星期日、星期一及公眾假期休館
地點:九龍觀塘海濱道165號SML大廈4樓一新美術館

責任編輯:副刊 【藝術】打破刻板印象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