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樓價貴絕全球,連續11年蟬聯全球置業最難城市榜首,港人要不吃不喝超過20年才可以負擔一個住宅單位,年輕一代都慨嘆,沒有「父幹」,單靠自己,「上車」路漫漫。在鳳凰衛視香港台節目《告別劏房大辯論》第五集中,多位嘉賓都認同,現時香港的「置業階梯」幾近消失,市民想買樓難上加難。時事評論員曾淵滄建議香港仿效新加坡,大量興建出售居屋,滿足市民置業的需求。
香港測量師學會前會長余錦雄說,「其實買樓現在沒有階梯了,以前你買了一間賣了它,就可以買第二間,但現在你由一個400平方呎的單位,換成600呎,600呎再換800呎,都是一件困難的事。」
青年民建聯副主席穆家駿表示贊成,「因為買居屋,兩夫婦入息是6萬多元,6萬多元可能是每人大約3萬多元的水平。但其實這個收入水平之後再去買私人樓,中間的空隙是否等於他賺多於6萬元就有能力去買一層私人樓呢?我們現在看香港的情況基本上是做不到的。」
香港人想有一個「蝸居」,是否真的可望而不可及? 時事評論員曾淵滄認為,只要政府政策改變,萬事皆可解決,他更力推香港可跟從新加坡的居屋、私樓「9比1」模式。他說,「應該9成的土地建居屋,1成建私樓,公屋完全不用建。申請居屋要放寬,寬成怎樣呢?所有人都可以申請,沒有資產審查,沒有入息審查。第三個改革是價錢,香港的居屋價錢是市價的7成,7成是很貴的,市價兩萬元,7成也要1.4萬元,1.4萬元年輕人是買不起的。」
團結香港基金土地與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表示:「我覺得未必真的9成全部是建居屋,我覺得可以有一個選擇權,也就是公屋也好居屋也好,不需要一早就定好了,你可以等輪候到他的時候,同一座大廈讓他選擇,你可以租,你也可以買。」
學者宋立功就認為,不斷惡化的住屋狀況,已經由民生問題上升至政治問題,要解決就要考政府的執行力。他指出,政府要拿出擲地有聲的解決方法和完成時間表,重拾市民支持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