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展覽】用感官體驗非遺傳統

【展覽】用感官體驗非遺傳統

責任編輯:副刊 2021-12-23 17:56:34 來源:香港商報副刊

 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480項,看似離我們生活很遙遠,其實市民日常有不少機會可以接觸到種種非遺文化。設於荃灣三棟屋博物館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展示了超過40個香港非遺項目,如花牌、獅頭、木雕刻、廣彩、潮州糖塔、麻雀牌等製作技藝,以及手托木偶粵劇、八音、舞麒麟等傳統節慶表演,博物館並加入更多藝術和多媒體元素,讓觀眾從聽覺、視覺深入認識香港非遺,不妨於假期前往該館沉浸式體驗傳統文化。  

 NKF_5891.jpeg

 荃灣三棟屋博物館原本是有200多年歷史的客家圍屋,在2016年起設立為香港非遺中心,並於2020年底展開自啓用以來最大規模的展覽更新,保留建築原貌的同時重新規劃中心的展示空間,以嶄新、充滿創意的方式演繹本地傳統文化。

 博物館現正展出全新展覽系列「循聲覓道─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本地建築師及藝術家蕭國健擔任客席策展人,以約30位非遺傳承人參與製作。展品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三棟屋與傳統鄉村文化」、「日常·非常」及「香港節慶與民間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總監梁潔玲表示:「整個博物館處處均是展覽場地,在17個房間內會介紹不同的非遺項目,個別小房間甚至深入只介紹一個項目。客席策展人蕭國健策劃,解構了非遺項目的製作過程,而非像以往只擺放完成品,藉此擺脫舊式的陳列方式。」

館內呈現神像鏡的繪畫過程。

 聆聽技藝的聲音

 整個博物館分為三個部分,筆者建議可先參觀位於博物館深處展覽廳的「香港節慶與民間工藝」。廳內有數項與節日、神誕、祭典及打醮相關的技藝,除展示製作所需工具外,最特別的是參觀者站立於指定位置,即能聽到不同的聲響。如木雕刻技藝區,會聽到師傅使用工具為神像雕刻的聲音,關於丁燈紮作技藝,則會聽到師傅開竹削篾的聲音,以聽覺讓觀者置身製作現場。

 

展示了神像雕刻的製作工序,如雕花、上色等。

丁燈用於傳統鄉村的點燈儀式中,體積大,做工細膩。

 蕭國健想打破玻璃櫃展示技藝的局限,因此特意約見各個傳承人及了解技藝,並於部分傳承人工作的地方進行現場收音,將聲音分為「嗓」、「器」、「軀」、「景」四大類別,部分展品更附帶結構圖,讓觀者得以深入了解,蕭國健說:「獅頭紮作技藝除了完成品外,特意要求傳承人再現5款獅頭的紮作、撲紙、寫色到裝上裝飾配件四大工序。」5款共25個不同獅頭並列展示,格外壯觀,紮作師傅許嘉雄表示,製作展品最困難要一次過製作25個獅頭,他花費半年時間才完成每一個製作工序。

紮作師傅許嘉雄10歲已開始自行研究紮獅技巧,今次為展覽製作了25個獅頭。

 近看沒有展櫃的展品

 博物館左右兩邊的一間間小橫屋則為「日常·非常」展區,在該部分呈現來自生活及專屬時節的非遺項目。如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的白鐵,現今雖已不盛行,但一些老店的鐵閘、筷子筒或唐樓的信箱仍能見到白鐵蹤影,展場展示各式各樣以白鐵為原材料的製成品,展示一塊鐵片如何透過雙手變成實用的器具;平時只能遠觀、掛於高處的花牌工藝,只會於傳統節誕及喜慶場合出現,現時放於觀者的視線水平處,能湊近細究花牌的每一個組件,細看人手寫的大字,細小的空間內感受氣派十足的港產花牌。這些展品沒有玻璃隔開,觀看者能夠近距離觀看。會否擔心展品破損?梁潔玲說:「非遺項目是世代相傳,也是活態存在的,即使不小心碰到、有損壞,也能請傳承人修復。」館方不希望令觀者覺得有距離感,因為大多非遺項目源自生活,也是構成香港獨特文化的一部分。 (撰文:Janice 部分圖片:馮瀚文)

展覽展現生活中不同的白鐵製成品。

1950年代創辦的李炎記花店的第二代花牌紮作師傅李翠蘭,展覽的花牌為其人手書寫,非常傳統。


展覽展示了製作花牌所用工具及各個組成部分。

展覽詳情

時間:星期一、三至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聖誕前夕及農曆年除夕上午10時至下午5時;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農曆年初一及二休館

地點:新界荃灣古屋里2號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三棟屋博物館)

責任編輯:副刊 【展覽】用感官體驗非遺傳統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