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有片丨元宵夜南頭古城閃耀非遺之光 他們讓魚燈舞代代相傳

有片丨元宵夜南頭古城閃耀非遺之光 他們讓魚燈舞代代相傳

責任編輯:楊眉 2022-02-16 14:35:35 來源:深圳新聞網

 花燈俏、湯圓甜、過了元宵才算過完年,元宵節是熱熱鬧鬧中國年收官的壓軸大戲。2月15日,記者來到深圳市南山區南頭古城,現場感受非遺文化鬧元宵。

 夜幕降臨,伴隨着陣陣鑼鼓嗩吶的鳴奏,城門前出現了一條條色彩斑斕的「大魚」,隨着鼓點節奏搖頭擺尾。「原本寧靜的海洋裏來了蠻橫的黃鱧角,紅鯉魚、河豚等弱小的魚兒受到了欺凌,後來,魚兒們團結一致趕走了黃鱧角,重新找回快樂平靜的生活。」沙頭角魚燈舞團隊總教練、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吳觀球一邊指導隊員們排練一邊向記者介紹。

r2.jpg

 南頭古城張燈結綵,充滿元宵節的喜慶氣氛。(李丹璐 攝)

r3.jpg

 深圳新聞網記者鹿筱悅學習魚燈舞基本步伐。(張玲 攝)

 源於捕魚日常  口口相傳三百載

 只見吳觀球右手舉魚燈,雙腿紮穩馬步,時而蹲下時而躍起,手裏的魚燈仿佛變成海面上跳躍的魚兒,輕盈靈活。今年80歲的吳觀球17歲開始跟隨老藝人學習魚燈舞,在他的努力下,極具漁村特色的傳統舞蹈「魚燈舞」在沙頭角得以傳承,大家也都親切地稱呼他為「球叔」。

 據球叔介紹,沙頭角魚燈舞起源於明末清初,在鹽田區流傳已有300多年歷史,魚燈舞來源於沙欄嚇村村民出海捕魚的日常生活,是本地漁民逢年過節、拜神祭祖、喜慶豐收的必備節目。

 由於沒有任何文字記載,魚燈舞是通過代代口口相傳而傳承下來的,也曾一度面臨失傳,2003年間經過村民進行發掘、整理、排練後,終能承傳下來。2008年,沙頭角魚燈舞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r4.jpg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吳觀球接受記者採訪。(張玲 攝)

r5.jpg

 沙頭角魚燈舞元宵夜在南頭古城南城門亮相。

 紮穩馬步是基礎腦 手眼腿要並用

 「魚燈舞要舞得好,就一定要對魚有感情,要捕捉到魚的神韻,想像自己是一條魚,在海底游來游去,感到很快活很漂亮。練好魚燈舞,低馬步是基本動作,馬步要跟身體融合在一起。」球叔告訴記者,魚燈舞看似簡單,但要用人的腦、手、眼、腿,把魚的喜怒哀樂表現出來,舞出魚的性格,不能光舉個魚燈在那裏走來走去,而是以半蹲姿勢擎着燈,讓魚隨着節奏搖頭擺尾。

 「叔公對的我們要求非常嚴格,剛開始學習的時候紮馬步就是基本功,也是最重要的,長一兩米的魚燈、重達七八斤,2個小時的訓練下來,小臂和大腿肌肉酸疼,下樓梯腿腳發軟,甚至筷子都拿不穩。」今年40歲的吳錦松學習魚燈舞已有10餘年,因為爺爺的父親就是本村製作魚燈的老師傅,所以這項技藝也在家族代代相傳。

r6.jpg

 沙頭角魚燈舞表演團隊成員正在檢查表演道具。(張玲 攝)

 魚燈製作現代化  魚燈精神未變更

 球叔回憶說,當年他學藝的時候,就在沙灘上練習。過去的魚燈用紙糊成,容易損壞,因此練習的時候用掃把和稻草代替魚燈。

 隨着時代的發展,魚燈舞的製作也愈發精巧。每個魚燈長1-2米,重五六斤,魚身用竹篾紮成圓鼓鼓的立體型,魚的下半身帶有三段「關節」,方便操作者展示魚兒的搖頭和擺尾,魚架做好後,蒙上類似塑料材質的外殼,根據來自海里不同的魚類設計造型和圖案,繪畫完成後涂上桐油,在魚腹下裝一條20厘米的長小棍供演員舉魚燈起舞。

 傳統的魚燈內部點上蠟燭,現代往往用電燈代替。表演的時候,魚燈點亮,演員蹲成馬步,用魚燈遮住身體,仿佛色彩斑斕的魚兒搖頭擺尾,自由自在地游弋,美麗的紅鯉、機靈的沙雞魚、蠻橫霸道的黃鱧角……魚兒喜怒哀樂的情緒在手舞足蹈間展現得淋漓盡致。

 「雖然現在魚燈更輕巧了,我們的表演形式也更加優化,但是魚燈舞表現的故事和精神並沒有改變,一群魚兒團結一致共同擊潰敵人,這就像我們的祖祖輩輩一樣,為了美好生活團結凝聚。」吳錦松告訴記者。

 記者也在現場隨機採訪了幾名外國友人,第一次觀看魚燈舞的Maddie雖然從未了解過該表演文化,但是通過活靈活現、性格各異的魚兒,竟猜中了魚燈舞所體現的團結抗敵的故事。

r7.jpg

 深圳某國際學校外教James Rock表示,這是他第一次參加元宵節的活動,他對傳統的舞龍舞獅和魚燈舞很感興趣。(張玲攝)

r8.jpg

 南頭古城大家樂廣場舞龍表演。(李丹璐 攝)

 年輕人願意學非遺  傳承有未來

 在排練隊伍中,有一個操著東北口音的年輕小伙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鏟沙」「串水」「飛躍」等魚燈舞動作,他做起來有模有樣。來自東北的屠家俊在鹽田生活已有近10年,曾多次看到過魚燈舞的表演。三年前,團隊專門開設了魚燈舞培訓班,屠家俊一接觸便愛上了,尤其是在了解了魚燈舞的故事和文化精神後,更堅定了學好它的決心。

 記者了解到,像屠家俊這樣的年輕人,近幾年已累計有三四十人,大家除了本職工作,利用業餘時間跟隨老藝人學習、演出,將魚燈舞這項非遺進行推廣傳承。

 在吳觀球看來,魚燈舞雖然已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也可能面臨着手藝失傳的困境,所以近年來除了在沙頭角建立魚燈舞博物館外,還積極開展「非遺進課堂」活動,成立培訓班,在中英街社區開課,在深港青少年的心中撒播傳承的種子,讓年輕人打心底了解、接受和喜歡上魚燈舞。

r9.jpg

 深圳新聞網記者鹿筱悅現場向吳觀球學習魚燈舞表演動作技巧。

r10.jpg

 吳錦松(中)和同伴在等待演出。(張玲 攝)

r11.jpg

 元宵夜,在南頭古城觀賞舞龍表演的孩子。(張玲 攝)

 頂圖:夜幕降臨,魚燈舞的團隊在演出前換好服裝綵排。(張玲 攝)

責任編輯:楊眉 有片丨元宵夜南頭古城閃耀非遺之光 他們讓魚燈舞代代相傳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