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因2月以來俄烏衝突而引發的原油價格上漲,備受市場關注,《華爾街日報》近日報道指出,沙特阿拉伯正與中國積極討論,將部分兩地之間的石油交易,改以人民幣計價,料將削弱美元在全球石油市場的主導地位。
美元霸權已有挑戰者
上世紀70年代,隨着美國取消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美元與黃金的固定兌換比率,為保持美元的全球主導地位,美國政府說服了中東產油國以美元進行石油交易,因石油又被稱為「工業黃金」,此舉穩定了美元的需求量及價值,「石油美元」(petrodollars)亦應運而生。美元作為全球貨幣「霸主」的地位得以一直延續至今。
然而,美元的國際地位並非一直無法撼動。上個世紀日圓、歐元都先後對美元發起挑戰,雖然最終因為自身經濟結構的缺陷或政治決策機制的不完善而無法成功,卻令美元不再如神話般難以打破。
一方面,美國為加強自身能源安全及達到低碳減排的戰略目標,不斷減少進口石油並增加國內的油氣產量,從能源進口大國轉為能源出口國,在產油國眼中已從買家變成競爭對手。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逐漸成為中東地區不少國家石油出口的最大買家。一旦最大石油出口國沙特阿拉伯與中國的協議達成,將會推動其他國家效仿,並帶動其他大宗商品的結算貨幣結構變更。
另一方面,冷戰結束之後,美國長期以來作為世界單極,以自身的經濟實力掌握國際政治話語權,頻頻對朝鮮、伊朗、中國、俄羅斯等國施加制裁手段,並號召其盟友加入。
但正如哈佛大學的經濟學者Jeffrey Frankel所指出,雖然美元地位目前尚且穩定,但是美國過度使用制裁手段長期來看影響到了美元地位。例如中國、俄羅斯為「去美元化」,都各自研發本國的國際支付系統,分別是中國的CIPS及俄羅斯的SPFS,且在外匯儲備中亦減少了美元、美債的佔比。
根據IMF 3月31日公布2021年第四季「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COFER)數據,美元作為全球外匯儲備的佔比正逐年下滑,目前已降至59.15%,創26年新低;人民幣佔比上升至2.79%,繼續位居全球第五大儲備貨幣;在近20年來各國外匯儲備所減少的美元中,有約25%轉向人民幣。根據SWIFT的報告,今年1月份人民幣佔國際支付的比例為3.2%,創歷史新高,排名亦從2010年10月時的第35名攀升至第4位。
人民幣國際化是循序漸進過程
然而,人民幣想要進一步提升國際地位,成為主導貨幣,仍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首先,在經濟結構和經濟總量方面,有鑑於日圓在上世紀衝擊美元,最終卻因為自身過分依賴出口貿易不能擺脫受制於美國,最終無法撼動美元的地位,中國仍須進一步改革經濟結構,擴大內需。此外,目前美國仍是世界最大經濟體,經濟影響力仍然不容小覷,人民幣的國際化亦是隨着中國GDP的增長而產生的循序漸進過程,需要耐心等待。
更重要的一點,是人民幣尚未允許貨幣自由流通及兌換,無法形成完全開放的金融市場。在這一方面,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應善用自身優勢,提升和完善處理人民幣交易的能力,推動人民幣貸款、交易和債券產品進一步走向國際市場,並充分發揮連接內地和國際人民幣資產紐帶的作用,成為境內和境外人民幣結算雙向互動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