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指出,要從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等多方面要求加快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意見》的發布有何背景,對於促進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有何重大意義?專家表示,當前,內地各區域之間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經濟要素交流不暢的問題,這些問題使得經濟內循環的效率受到較大負面影響,在着重發展內循環的今天,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香港商報記者 伍敬斌
暢通經濟內循環
據了解,「統一大市場」乃是指在全國範圍內,建設一個市場的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要素和資源市場以及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同時,市場的監管要公平統一,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進一步規範的大市場。而關於「統一大市場」這一提法,在歷史上並不多見,此次《意見》的發布有何背景?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中國在國際市場和國際分工中遇到越來越多不確定性因素帶來的困擾與挑戰,所以在國際、國內雙循環的發展格局中,要突出內循環為主。也因此中國不僅僅要用好國內市場,更要建設好國內市場。這應該就是《意見》發布的背景。也正是考慮到這一層因素,《意見》特別強調了要立足內需,暢通循環。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提出經濟內外雙循環的戰略以後,內循環越來越受到重視。畢竟中國作為一個超大型的經濟體,內循環做好的話,中國經濟的前景將不可同日而語。而從中國內部市場運行的情況來看,當前全國在統一市場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他舉例說,比如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方面,很多地方的高速公路、鐵路採取了一些「卡、管、要」的措施,使得經濟要素流動存在較多障礙。再比如金融方面,目前中國的銀行信貸市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地區性的市場,在哪裏吸收存款就要在哪裏放貸。但其實對金融機構來說,它是全國一盤棋,如果要受到地方上過多的影響,那麼顯然就阻止了金融資源的全國流動。此外,全國市場不統一的地方還有各地相關的管理標準不一致,全國性的信息系統也不聯通等,這些都使得經濟內循環效率大大降低,成本也有所提高。國家加快建設統一大市場的初衷,應該就是破除藩籬,使得經濟內循環更加通暢,這是一個長遠的發展大計,也是一個戰略性的考量。
打破壟斷與區域割裂
對於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意見》強調的「五個統一」,也就是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不能看到「統」字就聯想到歷史上的「統購統銷」,此「統」非彼「統」,這主要還是為了提高市場體系的效率,破除國內市場的不公平競爭,打破壟斷與區域割裂,破除封閉市場,用經濟的大循環替代自我小循環。
此外,白明還表示,《意見》回答了許多時代之問,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之間的關係就是當下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至於市場這隻「無形之手」對資源配置所起的決定性作用能否達到最優化配置的水平,也需要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過程中適當藉助好政府這隻「有形之手」。而政府的「有形之手」如何影響市場這隻「無形之手」,最起碼需要做到兩條。一條是不缺位,在產權保護、公平競爭、市場准入、社會信用等方面政府部門要理直氣壯地執法,同時也要為市場主體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務。另一條則是不越位,只有對市場主體的合法經營行為盡可能無事不擾,才能讓「有形之手」更加有力。
與外循環相輔相成
連平表示,當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特別是美國雖然已經在戰略上徹底轉向打壓中國,但這不會影響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戰略。中國對於美國的打壓,自然是要做出一些適當的反擊,但從貨幣政策和人民幣國際化的政策,以及有關資本流動管理方面的政策可以看出,中國對世界的開放態度並沒有轉變。建設統一大市場,着重內循環,確實可以減少對外部的依賴,但也可以與外循環相輔相成,讓外循環的質量也跟着提高。
白明認為,建設統一大市場並不僅僅針對的是內循環,這也是着眼於夯實高水平參與國際分工的基礎條件。實際上,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國內市場恰恰也是全球市場的「中國分場」,在國內市場同樣可為國內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創造條件,只不過這是在中國的「主場」與國外企業競爭。中國要建設好全國統一大市場,並不是要關門建設市場,恰恰是為了讓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越開越好。這樣來看,統一大市場並不僅僅是為中國的企業量身定做,也同樣是世界各國市場主體進行資源配置的場所。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市場更要強調公平競爭,而國內企業要想在本土市場立於不敗之地,也同樣需要顯示出國際競爭與合作新優勢。因而,中國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同時,國內企業的經營行為也需要同步適應這個統一大市場,成為未來全國統一大市場上的合格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