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西方輿論不斷攻擊中國防疫政策,唱衰中國經濟前景,對中國進行無端指責和攻擊抹黑。從炒作外資加速流失、經濟嚴重失速,到指責中國加劇全球供應鏈危機、製造「債務陷阱」,這些謬論混淆視聽,誤導市場。為帮助外界正確認識中國經濟,消除誤解和擔憂,有必要澄清真相,廓清迷霧。
——謬論一:外資加速撤離中國。
一些西方輿論稱,中國防疫政策正在損害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中心的競爭力和對西方投資的吸引力,外國投資者正加速撤離中國,尋找「替代選項」。
真相:正是得益於「動態清零」的總方針,中國才能成為2020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1年中國經濟總量突破110萬億元人民幣,進一步巩固作為世界經濟「穩定器」「動力源」的地位。2021年中國引資規模創下歷史新高,較上年增長14.9%。今年前4個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折合美元同比增長26.1%,新增合同外資1億美元以上大項目185個,相當於平均每天有1.5個外資大項目落地。
中國美國商會近期報告顯示,疫情等因素影響下,仍有超六成受訪企業計劃今年加大在華投資,超八成在華美企不考慮移出中國。近來,多家知名跨國公司圍繞低碳業務加大在華投資和布局。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即便在當下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包括高盛集團和摩根大通等在內的多家國際投行仍然選擇在上海推進業務擴張計劃,用實際行動為中國經濟投下信任票。
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原署長羅思義表示,中國吸引外資規模連年增長,已證明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最重要的不是看它們(外資企業)說了什麼,而是看它們做了什麼,特別是看它們把錢投到哪裏。」
當前,中國政府正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在更多領域、更大範圍、更深層次賦予外商國民待遇,不斷縮短負面清單,釋放更多開放紅利,進一步強化外資服務保障,改善營商環境,協調解決外資企業復工復產,推動重大項目加快落地。立志于長期在華投資興業的外國投資者,有望通過深耕中國市場,獲得高增長收益。
——謬論二:中國經濟減速失控。
部分西方金融機構近期下調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唱衰中國經濟前景。有西方輿論宣稱,中國經濟面臨「巨大風險」,「處境危急」。
真相:今年以來,新冠疫情反復、俄烏衝突升級、全球通脹加劇、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等,令世界經濟增長前景面臨普遍下行壓力,也給中國經濟發展带來新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但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韌性強、潛力大、回旋空間廣的基本特點沒有改變。
今年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8%,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1%。放眼全球,中國經濟增速位居主要經濟體前列,物價漲幅處在較低水平。事實證明,疫情反復和短期波動,不會擊垮中國經濟,只會淬煉中國治理和中國韌性,激發中國創新和中國活力。
擁有14億多人口、超4億中等收入群體、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超大規模市場,製造業增加值連續12年居世界第一位,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較強……這些優勢因素將繼續從需求和供給兩端支撐中國經濟長期向好。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赤字率低、債務總體可控,政策工具多,當前宏觀政策力度不斷加大,增量政策工具正在抓緊謀劃,穩增長政策有望進一步顯效發力。
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哈伊里·圖爾克認為,相對於短期利益,中國經濟治理更注重長期結構性增長,這一點在中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得到深刻體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巨大、前景樂觀。
——謬論三:中國加劇全球供應鏈危機。
一些西方輿論宣稱,中國防疫措施加劇全球供應鏈危機,令本就因疫情和俄烏衝突承壓的全球供應鏈面臨更大挑戰。
真相:毫不動搖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讓中國經濟在高效防疫措施基礎上,釋放出舉世矚目的巨大韌性和活力。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非但沒有弱化,反而進一步凸顯,有力緩解了全球供應鏈危機。
得益於一系列穩鏈保供「組合拳」,今年前4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2.58萬億元,同比增長7.9%。中國對主要貿易夥伴進出口保持增長,與「一带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往來依然緊密。
當前全球供應鏈危機成因複雜。近年來,「逆全球化」思潮涌動,為全球產業鏈带來重重障礙。早在疫情暴發前,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就使國際經貿合作受阻。美國動輒使用關稅「大棒」挑起經貿摩擦,嚴重干擾全球供應鏈和貿易流。英國《經濟學人》刊文認為,數十年來讓跨國企業受益的全球供應鏈正面臨嚴重威脅,關稅戰爭就是其中之一。
疫情暴發后,高度依賴國際分工的全球供應鏈面臨嚴峻挑戰,生產、加工和運輸等關鍵環節均受影響。隨着世界經濟逐步復蘇,消費需求集中釋放,但復工乏力的企業產能和物流運輸卻無法與之匹配,加之各經濟體復蘇進程分化、供需錯配等因素,疫情對供應鏈的影響不斷升級。
今年以來,俄烏衝突疊加西方對俄制裁令全球供應鏈越發脆弱。俄羅斯和烏克蘭是全球能源、工業原材料和農產品的重要產地和國際運輸通道,衝突和相關制裁導致全球供應鏈面臨新挑戰。
可見,美國等西方國家才是全球供應鏈危機的主要策源地和集中爆發地,而中國憑借雄厚的產業基礎和政策持續發力,外貿保持較高增長,為全球「穩鏈」做出了巨大貢獻。
實踐證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來,中國「動態清零」不僅為中國發展創造了一個更健康、安全、穩定的環境,同時也造福世界,為世界經濟带來了更大確定性。
——謬論四:中國製造「債務陷阱」。
一些西方媒體近期借斯里蘭卡債務危機,炒作中國製造「債務陷阱」的謊言,稱斯政府從中國大量借債為國內基礎設施項目融資,而這些項目很多都收益甚微,由此導致斯里蘭卡陷入債務危機。
真相:分析人士指出,斯里蘭卡債務危機的成因在於,近年來公共財政遭到削弱,同時貿易商品和服務生產不足,造成國家逐漸「入不敷出」。此外,疫情衝擊該國獲利豐厚的旅遊業,加上僑匯縮減,進一步壓縮其國際收入。
斯里蘭卡債務危機是多年來發展中國家債務問題的縮影,這類問題大多成因複雜且主要與西方有關。根據世界銀行數據,不包括中國在內的中低收入國家債務與國民總收入(原稱國民生產總值)之比從2019年的37%上升至2020年的42%。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周玉淵告訴新華社記者,2010年以來,發展中國家的外債中來自美國等西方國家私人金融部門的貸款快速增長,增速和規模遠超來自多邊金融機構和中國金融機構的貸款。根據世行的國際債務統計估算,2020年拉美成為全球負債率最高的地區,華爾街金融機構和美歐商業銀行是其主要債主。在非洲,來自私人金融部門的外債比重快速上升,已成為該地區最大外債來源。
締結債務關係本身是正常的經濟行為,只有附加苛刻政治條件或带有惡意目的的債務才存在「陷阱」,而這恰是西方慣用的手段。
西方輿論反復炒作所謂中國製造「債務陷阱」的話題,本質上是抹黑、阻撓南南合作,干擾破壞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之間基于平等、互惠原則的融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