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單霽翔著書為香港「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點讚

單霽翔著書為香港「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點讚

責任編輯:黃鶯 2022-06-26 13:57:16 來源:中新社

 8000多棟歷史建築見證了香港城市發展,也承載著港人的集體記憶,在寸土寸金的緊型都市中,卻面臨着夾縫中求生存的尷尬境遇。創建夥伴關係,讓政府、非營利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進來,塵封的歷史建築在「夥伴計劃」中鮮活了起來……

 由單霽翔著述的《人居香港:活化歷史建築》日前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推出。全書回顧了香港歷史建築保護的歷程,着重介紹了「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創新成就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籌建始末。其中既有對香港城市規劃的解讀,又以近百個歷史建築為線索,講述了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香港經驗和香港故事,可謂一部文博視角下的香港城市百科全書。

 單霽翔最早接觸「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是在2007年。當年11月,身為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單霽翔與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在北京會面。後者向他介紹了香港文物保育的新政策,其中就包括「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此後十幾年,雙方攜手推動多個重要文化項目,單霽翔也一直關注著狻具香港特色的「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

 在他看來,與內地的文化古都相比較而言,香港的歷史建築建成年代普遍較晚,所以拆除還是保留、保留多少、如何可持續保護等問題,都是各方較量和爭論的內容。但歷史建築是城市肌理必不可少的組成要素,如果得不到科學保護和合理傳承,後果將極其令人遺憾,並不可逆轉。

 同時,從特區政府到社會公眾也都逐漸認識到,僅僅依靠政府資金支持個別的歷史建築保護項目還遠遠不,需要採取民眾參與度更高、社區導向型更強的保護政策和措施。由此,香港進入將歷史建築保護整合到城市可持續性發展議程的時代,「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也就應運而生。

 在香港,政府擁有的歷史建築有不少處於閒置狀態,這種情況備受社會關注。為此,政府需要制定一套全面並可持續實施的新政策,推行嶄新的歷史建築活化再利用計劃,包括讓非政府機構申請活化、再利用政府擁有的歷史建築,讓歷史建築的保育和活化成為連結過去與現在的橋樑。這就是「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單霽翔指出,該計劃的啟動,標誌着政府、非營利組織、公眾三方協作的歷史建築保育和活化模式基本確立,試圖系統保護祖先留下的歷史建築和文化遺蹟,並保留其實用功能,令其在新時代重煥生機。

 「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自2008年實施以來已推出六期,共22處歷史建築(群)被納入活化項目,其中5個項目摘取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其中的灣仔藍屋建築群活化項目更是榮獲該獎項的卓越獎。這是首次有香港保育歷史建築項目獲此殊榮,證明香港活化再利用歷史建築的水平受到國際認可。

 單霽翔認為,「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實踐表明,歷史建築是一個內涵十分深刻,並且不斷發展豐富的概念。隨着保護理念的發展和實踐深入,文化景觀、歷史街區、傳統村落、文化線路、當代遺產、商業遺產、工業遺產、農業遺產、鄉土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空間等,都已成為與之相關的保護內容和組成部分。

 「身處香港這片特別的土地,常常讓我感受到歷史與現實帶來的深刻感動。香港社會在中國文化基礎上,融合西方文化,形成難得的多元文化氣質。」他如是感慨。而香港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發展和所採取的一系列政策都具有鮮明特色,在單霽翔看來,香港社會不斷探索適應性更新、操作性更強的模式來加強對歷史建築的保護,進行了一系列創新性嘗試,也有許多經驗值得內地借鑑。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7月2日將對公眾開放,見證其籌建過程的單霽翔坦言,「一座國際大都會沒有世界級的博物館,自然少了幾分深邃與厚重。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建設,無疑是香港文化事業發展的一件大事,將有利於香港成為國際文化都會的願景,也有利於故宮博物院走向國際、走向大眾生活。」

責任編輯:黃鶯 單霽翔著書為香港「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點讚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