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興化:做亮生態底色 留下樹里鄉愁(孫作龍 攝製)(部分內容由興化市委宣傳部提供)
地處江蘇中部的興化市是里下河生態經濟示範區的主體部分和江淮生態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面積239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佔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七分地、三分水的地形地貌成就良好的生態自然稟賦。多年來,興化依托獨特的水鄉生態優勢,積極探索「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發展路徑,全心發展生態經濟,生態底色不斷擦亮。
泰州市興化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孫曉玲對本報介紹,過去十年,興化市堅持源頭治理,精準科學治污,倒逼企業加快綠色轉型,築牢環境安全底線紅線,促進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始終保持江蘇全省前列。值得一提的是,興化市推進生態細胞建設,全面提升城鄉人居環境,大力支持鄉村振興,以點促面,帶動全市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深入推進。
徐圩村位於「河有萬灣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的江蘇里下河重鎮——江蘇泰州興化市千垛鎮,毗鄰國家級生態紅線保護區——徐馬荒、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四大花海」之一的千垛菜花景區。
盛夏的徐圩村,白鷺野鴨河中嬉戲,老人在橋下做活,蜻蜓點水,蝴蝶翩遷。桑樹、榆樹、槐樹、楊樹、棗樹、石榴、柿子……庭前屋後,阡陌之間,綠蔭如蓋。「承載着鄉愁的樹,就是我們的鄉土特色。」徐圩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邵茂同向本報介紹,目前,村裏的森林覆蓋率已達到46%。
邵茂同是徐圩村人,年輕時在外工作,後調回徐圩村,一干就是24年。徐圩村曾是經濟薄弱村,村中多荒地,多年前,為了「向荒地要效益」,很多人將荒地改建為魚塘,村民靠種糧、養魚獲得收入,但一般夫妻兩人年收入只有1萬多元。毀掉原始荒地得來的收入真的值得嗎?見多識廣的邵茂同覺得,要為徐圩村找到自己的發展特色。在他的帶領下,2005年起,徐圩村兩委分年度回收魚塘和開墾過的荒地,到2008年,累計收回徐馬荒1500畝濕地,圍墾放平、恢復原貌。此後,村集體的收入除去必要的開支,每年投入10-15萬元進行綠化建設。在十多年時間裏,徐圩村不僅保留下240多棵古樹,還新種3萬多棵「鄉土樹」。村中土地經過集中流轉,統一規劃農場。村民不僅有土地租金收入,還可以在農場和附近工廠打工,兩口之家一年的收入可達6萬多元,比十多年前翻了6倍。
「徐圩村的特色是綠和水,最難的也是保留和延續其特色,我們秉承『針灸式』改造理念,通過對現有景觀、建築、空間進行點狀更新,最大限度保留傳統風貌和記憶鄉愁。」邵茂同告訴記者,「針灸式」的改造中,「有一塊做成一塊,做成一塊保留一塊。」村中從組到戶,再到每一條巷道,都有綠化責任人,村民家前屋後的樹木不動,只做適當修理。在整治過程中做到「一保三少」——保持原有村莊肌理,少砍樹、少填河、少拆房,做靚村莊的生態底色。村中西夾溝河從衛生死角變為園林小憩地,古槐園拆除重建,圩岸橋復原記憶鄉愁,二十四節氣文化長廊科普傳統農耕文化;紅色文化紀念館、八公廟、徐馬荒書畫院、攝影家協會工作室變為鄉村旅遊打卡點。
2019年12月,徐圩村被評價認定為「國家森林鄉村」,2020年獲批「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江蘇省傳統村落」, 2021年成為「江蘇省鄉村旅遊重點村」。榮譽紛至,經濟效益接踵而來。不少文化旅遊項目主動找來,年輕人紛紛回巢經營農副產品、民宿。目前,徐圩村已經形成瓜果採摘、水產養殖、優質稻米、濕地旅遊、垂釣餐飲、苗木等產業,並與旅行社合作推出旅遊套餐。邵茂同表示,未來,徐圩村將吸引更多年輕人回鄉創業,邀請專業團隊做營銷,持續發展農副產業、高端民宿。
孫曉玲介紹,目前,興化有22個鄉鎮(街道)、14個村獲得江蘇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鎮、村命名;國家田園綜合體、省市特色田園鄉村試點建設取得成果;穩步推進生態差別化考核機制,確立以「綠色GDP」為指揮棒的考核導向;建立健全生態紅線保護補償機制,市財政每年拿出500萬對生態保護貢獻大的地區給予生態補償。另外,該市還探索開展了黨政領導幹部自然資源離任審計工作。
據介紹,未來興化將牢牢守住「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的底線,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積極申報里下河濕地保護生態島試驗區項目,大力探索生態價值實現和「兩山」轉化路徑,持續推進生態文明系列創建,切實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為建設生態品質優良、生態經濟活躍的新時代「魚米之鄉」提供興化實踐樣本。(記者 杜林 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