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兜底民生升級保障 深圳民政改革創新結碩果

兜底民生升級保障 深圳民政改革創新結碩果

責任編輯:朱劍明 2022-08-11 09:32:28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感謝政府對我的救助,幫我渡過難關,讓我感受到家的溫暖!」住在深圳龍崗區的務工人員張先生因罹患重大疾病而陷入困境,「深圳經濟特區建設者重大疾病關愛基金」項目及時為他提供了數萬元的重大疾病救助。

 港人張國波因疫情,近年住在深圳黃貝嶺,作為第一批享受到深圳智慧養老頤年卡的非本地戶籍人士,他讚嘆深圳的「科技養老」:「60周歲以上的長者(包含港澳台籍)可持卡享受免費乘坐公交地鐵、高齡津貼領取、健康碼驗證等8項敬老優待,真是好方便、好福利!」

 李女士是福田區居民,她說:「社區裏的活動豐富多彩,我比年輕人還忙。又是剪窗花教學、又是太太烹飪班、又是太極養生課堂、還有老年合唱團,等等,都不收錢,打聽了一下,原來是政府買單的民生微實事項目。我們退休後精神生活太充實了。」

 民政為民,溫暖人心。這些生活在深圳的居民,不論戶籍是否本地,都享受着改革創新帶來的政策紅利。本文特別集結了深圳民政十年來敢為人先的創新舉措及豐碩成果。

QQ截图20220811094016.jpg

 深圳低保群眾領取端午節關愛大禮包。

 困難救助:建立分層分類救助制度體系

 近年來,深圳市不斷提升社會救助保障水平,建立起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分層分類救助制度體系。

 深圳修訂了《深圳市最低生活保障辦法》,在救助範圍上突破戶籍限制,從原來的戶籍人群適度擴大到部分符合條件的非深戶籍人群;在救助待遇上突破補差限制,適度提高60周歲以上老年人、未成年人和部分殘疾人等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在按月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基礎上,可額外領取生活扶助金;在救助單位上突破家庭限制,將最低生活保障申請對象從以「家庭」為單位優化為「家庭+個人」;在救助審批上突破層級限制,授權各區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將最低生活保障審批權通過委託的方式,從區民政部門下放到街道辦事處。

 同時還修訂了《深圳市臨時救助辦法》,將救助類型分為急難型和支出型,推動急難型救助覆蓋在深圳遭遇困難的群眾,突出救急難,解決群眾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的基本生活困難。

 另外出台的《深圳市特困人員供養實施辦法》中,將符合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且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等條件的困難群眾納入特困人員供養範圍,發放基本生活供養金和照料護理金,對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員實行集中供養。

 深圳市民政局不斷提高保障標準,擴大保障範圍,持續提升社會救助服務水平,讓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成色更足、質量更高。目前,深圳市低保、特困人員供養、臨時救助等基本民生保障標準和覆蓋範圍均居全國全省前列。低保標準從2012年的560元(人民幣,下同)提升至2022年的1365元,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特困人員基本生活供養金標準提高至2184元,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認定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2048元。

 婚姻登記:全城通辦 打造最美婚姻登記處

 把最美的地方留給最幸福的人,是一幅多麼美好的畫面。深圳的福田、南山、龍華、光明等婚姻登記機關已進駐公園,其他各區均把推進婚姻登記處進公園列入重點工作計劃,打造最美婚姻登記處。

 此外,2019年10月10日起,在全市實現婚姻登記全城通辦,市民群眾可按就近、就便、擇優的原則向任一區(新區)提出申請,2020年10月1日,深圳市擴大了市婚姻登記「全城通辦」服務範圍,包括涉華僑港澳台居民和外國人婚姻登記、軍人婚姻登記和補領婚姻登記證書。2021年6月1日,為滿足群眾在非戶籍地辦理婚姻登記的需要,深圳市民政局按照民政部、廣東省民政廳統一部署,開展婚姻登記「跨省通辦」,將內地居民婚姻登記由一方當事人常住戶口所在地的登記機關辦理,擴大到一方當事人經常居住地的婚姻登記機關辦理,為老百姓提供更加優質服務。近一年來,已有1.8萬多對非戶籍新人在深圳喜提結婚證。

QQ截图20220811094044.jpg

 深圳長者幸福生活。

 養老:聯合10部門出台政策清單 涉及養老投資扶持政策51條

 深圳雖然被稱為中國最年輕的城市,但也在奮力書寫着積極「備老」的歷史答卷。記者了解到,深圳先後被列為「全國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國家醫養結合試點」「國家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綜合創新試點」「國家安寧療護試點」「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

 截至2022年6月底,全市養老機構床位數12546張,較2010年底增長348.7%。在推動數量提升的同時,深圳一直致力於養老服務機構質量變革。一是2017年起推進國家醫養結合試點工作,增強養老機構醫療衞生服務能力,目前全市所有養老機構均以不同形式100%實現醫養結合。二是2018年4月,建立公辦養老機構入住評估輪候制度,在全國首次明確「先評估再輪候入住」的方式,建立公平透明機制,充分發揮公辦養老機構兜底保障作用,對重度失能老年人有需必保。三是推動街道長者服務中心建設,2020年-2021年全市建成26家街道長者服務中心、10個「四級服務網絡」示範街道,為老年人提供價格普惠、服務優質、方便可及的「家門口」養老服務。

 在社區養老方面,到2022年6月底,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長者服務站)從2010年時的4家發展至149家,增長率3725%。目前正在研製深圳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配建規劃建設、移交與使用管理工作文件,穩步落實社區養老服務用房面積。2019年,深圳印發實施《關於加快推進長者助餐服務的工作方案》,大力發展長者助餐服務,目前全市已建成長者飯堂和助餐點400家,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可享受5元或15元的長者助餐補助。

 在居家養老方面,自2008年起,深圳市依托社區,由定點服務機構為全市居家老年人提供家政、助醫、康復、送餐、心理慰藉等上門服務。2020年起實施「0580」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試點,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家庭可申請最高額度1萬元的適老化改造補助,累計2000餘戶老年人家庭獲得資助,補助標準全國最高、補助人群範圍全國最大;發放智慧養老頤年卡,實現「一卡多用、全市通用」,截至目前已發放超80萬張,覆蓋八成在深長者。

 2020年,深圳市民政局聯合10個部門出台《深圳市養老服務投資扶持政策措施清單》,涉及養老服務投資扶持政策51條,涵蓋用地、規劃和建設政策,稅費優惠政策,醫養結合政策,運營資助政策,培訓補貼政策,其他政策等六方面,吸引社會力量投入養老服務領域。同時,2011年制定民辦養老機構資助制度,共設置了新增床位資助、護理服務資助、醫養結合資助、等級評定獎勵、機構責任保險資助等5項資助,各項標準均居於全國前列,有效地激發了民辦社會力量投入養老的熱情。

 科技助老,深圳已實施「互聯網+養老」行動。首先建設智慧化養老「管理+服務」系統。統籌推進規範、多級聯動的智能化服務、大數據應用、全流程監管。市級智慧養老服務管理平台中,高齡津貼無感申辦、疫情防控白名單、養老機構視頻監控模塊等相繼上線。二是通過頤年卡,實現免費乘坐公交地鐵等八項敬老優待、高齡老人津貼無感申辦及資格認證,並逐步開發居家養老服務券、長者助餐結算等智能化應用場景。三是打造居家養老智能應用場景。為部分失能、失智、計劃生育特殊家庭、低收入家庭等特殊老年人免費配備智能呼援設備,緊急情況可以一鍵鏈接到專業服務。

QQ截图20220811094057.jpg

 深圳老年人在長者飯堂用餐。

 慈善:由「傳統」向「現代」 由「小」向「大」轉型發展

 截至2022年7月,深圳社會組織總量10574家,其中慈善組織476家(包含基金會402家、社會團體44家、社會服務機構30家)佔廣東省慈善組織總數的25.7%,佔全國慈善組織總數的4.4%。深圳連續五屆位列中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前列,被譽為全國最具愛心和最慷慨城市,「慈善之城」「志願者之城」「中國慈展會」成為亮麗的城市名片。深圳充分利用市場經濟發育早、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等有利條件,不斷優化政策環境,創新體制機制,積極推動慈善事業由「傳統慈善」向「現代慈善」、「小慈善」向「大慈善」轉型發展,初步形成了依法治理、制度完善、規範有序、作用明顯的發展格局。

 深圳積極探索創新慈善模式,構建多元慈善生態。堅持科技賦能,運用「互聯網+」「金融+」「區塊鏈+」等新技術、新模式、新方法,加快構建多元慈善生態格局。首先是探索「互聯網+慈善」。發揮互聯網受眾多、門檻低、速度快、互動強的優勢,開闢慈善捐助新渠道和新方式,目前在民政部指定的30家互聯網公開募捐平台中,騰訊公益和平安公益均來自深圳。其中,騰訊公益平台已發展成為國內影響力最大的互聯網公開募捐平台,「騰訊99公益日」活動自2015年創設以來累計吸引逾2.24億人次參與捐贈,籌集善款近111億元。

 其次是探索「慈善+金融」。運用金融手段吸納、運作慈善資產,開展慈善信託、共同基金等,盤活和擴大慈善資源。落地全國首宗慈善信託,截至目前共備案慈善信託23單(佔全省38.3%),信託財產規模1.92億元(佔全省25.1%)。發行全國首隻以投資科技企業債券為策略的集合資金信託——「深圳慈善共同基金」,五期產品總發行規模7.1億元,目前年化收益率約6%,為解決慈善資金保值增值難題作出了有益探索。

 再者是推動「慈善+生態」。通過設立深圳經濟特區生態環境公益基金、大鵬半島生態文明建設慈善信託等方式,聯動慈善資源投入生態環保領域,進一步釋放慈善在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價值。

 深圳堅持以法興善,在全國率先頒布實施《深圳經濟特區捐贈公益事業管理條例》(1997)、《深圳經濟特區人體器官捐獻移植條例》(2003)、《深圳市義工服務條例》(2005)、《深圳經濟特區社會建設促進條例》(2012),《深圳經濟特區生態環境公益訴訟規定》(2020)成為全國首個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地方性法規,《深圳經濟特區社會建設條例》(2022)明確提出「將慈善事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年度計劃」「建設慈善之城」。

 社會工作:

 從無到有 從小到大 1300個政府購買項目覆蓋16個領域

 社工在助力深圳打造民生幸福標桿、探索基層治理新路中正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專業作用。目前,深圳市業務範圍含有社工服務的社會組織共293家,行業從業人員為9458人,社工持證率達67%。

 2021年以來,全市街道(鎮)、社區兩級共746個社會工作服務站(點)統一掛牌並開始運作,除深汕特別合作區社工點外,全市街道、社區兩級社會工作服務站(點)實現100%覆蓋,在冊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社會工作服務實現100%覆蓋,向困弱群體提供精細化、專業化服務累計逾1萬人次,建立健全具有深圳特色的兜底民生服務體系,助力深圳加快打造民生幸福標桿。目前,深圳社工在全市超1300個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項目中開展社會工作服務,服務覆蓋16個社會工作服務領域,並在精神衛生、衞生健康、禁毒等領域服務形成了國內具有影響力的服務品牌,如禁毒社工領域探索形成的康復人員朋輩輔導員模式獲得民政部充分肯定。

 2013年深圳社工人才納入了人才安居政策惠及範圍。2013年,深圳設立全國首隻社工關愛互助基金,鏈接社會資源,倡導行業自助互助,為遭遇重大疾病和生活困難的社工提供幫助,迄今共向18批360名社工撥付資助金2930193.57元。2019年,深圳在全國率先推出社工職業責任險,有效增強社工與社工服務機構的風險防範能力,維護服務對象的合法權益。

QQ截图20220811094030.jpg

 民生微實事項目-「非遺在社區」內畫培訓班。

 民生微實事:百姓點菜 政府買單 由民作主 多元參與

 民生無小事,實事為人民。記者從深圳市民政局區劃處了解到,2014年,深圳市福田區、龍崗區先行探索實施「民生微實事」項目。2015年9月17日,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印發全面推廣實施民生微實事指導意見的通知》(深府辦函﹝2015﹞140號),開始在全市範圍內全面推開「民生微實事」。「民生微實事」項目分為工程類、服務類、貨物類三大類,主要包括便民利民、群眾活動、公益風尚、公共設施以及符合「民生微實事」專項經費開支原則的其他項目。2019年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和規範「民生微實事」工作的指導意見》,從加強和完善社區治理、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高度對「民生微實事」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強調推動把更多的資源、服務、管理放到社區,為居民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

 據介紹,「民生微實事」項目具有四個特點:一是實施內容上,聚焦於社區群眾關注度高、受益面廣,貼近民生、貼近生活,群眾熱切希望解決的惠民小項目。二是實施程序上,注重發揮社區組織和居民的主體性作用,社區群眾既「點菜」又監督,所有項目由「兩代表一委員」和社區黨員、居民提議,社區按照議事制度進行決議,項目決議結果公開、實施過程公開、實施結果和評價公開。三是資金保障上,由市、區兩級財政按照1:1的比例,每年為每個社區提供最高200萬元「民生微實事」經費。自2015年實施至今,民生微實事項目以「群眾點菜、政府服務」的創新模式,共實施項目近8萬件,投入財政資金70餘億元,快速解決社區居民身邊的小事、急事、難事。四是政策保障上,市委組織部、市民政局作為「民生微實事」工作的統籌指導部門,為規範「民生微實事」的實施和管理,近年來先後制定出台了多個制度文件,各區政府(新區管委會)也結合轄區實際制定出台相關配套性文件。

 實施「民生微實事」項目,不僅提升了社區服務的精準化、精細化水平,還以此為切入口,把基層黨建、政府職能轉變和基層自治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社區服務由「政府配菜」向「百姓點菜」轉變,社區事務由「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轉變,社區治理由「單一供給」向「多元參與」轉變,充分激發了社區自治活力,為加強黨的領導、完善社區治理體系、提高基層治理能力等做出了有益探索。

 一筆筆及時的補貼資金、一項項創新的惠民政策,深圳民政把兜底保障網織得更密、編得更牢,為居民托起穩穩的幸福感。(黃鳳鳴 吳楚軒 張雪陽)

 頂圖圖說:第九屆中國慈展會開幕當天,進行重大捐贈項目、消費幫扶產品採購及產業投資等項目對接。

責任編輯:朱劍明 兜底民生升級保障 深圳民政改革創新結碩果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