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2周年之際,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與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聯合舉辦「2022深港合作論壇」,學習和領會習近平主席「七一」重要講話精神,探討香港如何更好開啟「由治及興」新篇章,以及深港如何更好破解「雙城」建設中存在的新挑戰等議題。來自北京、廣州、香港、深圳等地的10多位專家學者做了主題發言。
2022深港合作論壇現場圖。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郭萬達在開幕致辭中強調,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指出:「未來五年是香港開創新局面,實現新飛躍的關鍵期。」這個「關鍵期」應該從三個方面理解:第一是轉型的關鍵期,就是要把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相結合;第二是發展的關鍵期,就是要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第三是融入的關鍵期,就是香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郭萬達提及,在香港由治及興開新篇的新階段,香港北部都會區的規劃和建設,和深圳提出的「20+8」戰略新興產業、製造強市的戰略方針,為深港更全面、更高水平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機遇。深港提升合作層次,推進「雙城」融合發展,將為香港開創新局面,實現新飛躍提供強大的支撐。」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郭萬達在論壇中致辭。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在開幕致辭中指出,當前香港正處在由治及興的關鍵時期。展望未來,香港的發展機遇應該是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國家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基於「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在兩地政府和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深港已經形成了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合作關係,在金融、基建、教育、醫療等領域合作的成績有目共睹。在中美科技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國家將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戰略支撐,深港更應該強強聯合,主動加強空間對接,創新機制銜接,推動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業融合發展,產生「1+1>2」的效果,幫助國家科技向前邁進,共同建設世界級都會區。
線上嘉賓合照圖
香港發展之新前景與新機遇
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中銀香港總法律顧問簡慧敏就「未來香港金融和專業人才發展」發言。她指出,香港和深圳息息相關,需要協同發展。兩地從頂層設計、要素便捷流動和軟硬聯通等各個方面都應加強對接。一是合作體制機制創新。兩地應共同尋求中央支持,推出「河套方案」及「前海方案(2.0)」,組建深港「雙主任制」管理委員會,就關鍵要素或領域組成兩地高層領導的聯合工作組,建立恒常溝通機制。二是鞏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深化深港合作,成立大灣區或深港金融協調小組,聚焦金融發展,加快金融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保持香港全球離岸人民幣樞紐地位,打造大灣區創投中心和綠色金融中心。為中概股回歸、優質企業在港二次上市、雙幣股本結構企業上市作好準備。三是加強人才對接,推出針對緊缺和特定人群計劃;建立「人才深港通」機制,共性較大的專業以備案制代替考試考核等安排;進一步推動法律、仲裁、金融等專業資格互認。
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就「構築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新優勢」發言。她指出,香港經濟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將迎來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連接粵港澳大灣區和RCEP區域等新機遇。短期內,香港面臨疫情反覆導致經濟下行和多種因素帶來的人才流失的挑戰;中期則面臨社會治理水平有待提升、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從長期看,地緣政治及中美博弈政治化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帶來諸多挑戰。
為此,鄂志寰認為應在推動新的「四大中心」建設的同時,繼續發揮傳統四大中心的優勢,特別是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一是加大力度補足產業短板,打造世界級國際債券中心、綠色金融中心、金融科技中心,進一步提升金融基礎能力的建設;二是深化大灣區金融合作,加快推進大灣區重點領域的規則對接、制度對接和金融基礎設施的連結,通過市場互聯互通為香港金融中心提供新的增長動能;三是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和數字金融等新型領域,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全球競爭力;四是以底線思維防範金融風險,強化金融監管能力建設。
圖為深圳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唐傑。
深港合作之北部都會區建設
深圳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唐傑就「北部都會區建設與深港合作新階段」發言。他認為,在深港合作新階段下,兩地在北部都會區建設過程中應充分利用近幾十年的合作基礎,發揮各自優勢,探索形成有效的合作模式,助力北部都會區實現建設目標。香港的城市建設模式以高密度、高強度、高收益為主,而北部都會區密度相對較低,香港模式如何匹配北部都會區建設值得關注。科創方面,需要重點研究香港科研成果如何就地進行轉化,構建完整的產業鏈,實現經濟轉型,形成與香港城市地位相匹配的科創產業。在此過程中,深港應當探索深圳河治理模式與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共建模式的新突破,客觀認識深圳對北部都會區在基建等方面的輻射支持作用,提升口岸設施通關以及城市公共設施共享水平。同時應以新增15萬創科產業就業為近期合作重點,報請中央鼓勵支持深圳移動互聯、AI、生命核材料領域高科技企業通過對外投資方式,以非深企名義參與北部都會區科創發展,鼓勵深圳國資和民營企業與港企和國際資本合作,參與北部都市區基礎設施建設,並利用香港國際法體系優勢,建立輻射東南亞及「一帶一路」電子商務體系。
香港特區政府數字經濟發展委員會委員、大灣區國際信息科技協會香港會長楊德斌就「深港科技產業合作的回顧與前瞻」發言。他認為,香港過去在國家發展中發揮着橋頭堡、中間人的作用,未來也將是這樣。未來深港合作要深入思考在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上的協同發展,要用好落馬洲河套經驗,打造科創高地。此外,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是跨區域性的,需要深港在規劃上多方面協調,推動雙方把各領域的不同標準統一確定下來,這將是深港全面融合發展的良好機遇。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就「深港發展規劃對接之新路徑」發言。他指出,未來深港規劃對接應從「物理拼圖」式的銜接轉變為「化學反應」式的融合發展模式。一是完善深港溝通協調機制,建立深港非政府或半官方機構之間的「第二管道」,完善深港政府間的「第一管道」。二是加強深港「硬聯通」能力,探討以深茂鐵路開通為契機,謀劃開通前海到香港西九龍的直達高鐵列車,打通全產業鏈和創科融資渠道,推動兩地產業基礎設施聯通。三是提升深港「軟聯通」水平,優化針對港澳居民的稅收安排、在前海試點醫療資源跨境使用、探索深港專業資格認定,聯手推動航運服務業發展。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張玉閣就「北部都會區建設與香港結構性改革」發言。他認為,特區政府需要推進結構性改革以加快北部都會區建設。他指出,總結香港城市化和產業化、中心區和「新市鎮」發展的歷史,北部都會區建設的關鍵是產業化:第一,北部都會區應重點發展實體經濟,不同於維港都會區的金融等服務業。第二,在營商成本高企的香港,北部都會區需要發展知識性、技術性密集,高價值、高質量的實體經濟即創新科技產業。第三,北部都會區需要發揮五所全球百強大學、諸多國家級科研機構、龐大頂尖科學家隊伍及自由港經濟、普通法制度、知識產權制度等優勢,以創新鏈構建產業鏈。第四,北部都會區需要充分利用深圳等周邊城市的資源,補足缺乏大型先進製造項目等短板。第五,北部都會區應布局大科學設施、共建跨境科研機構、引進先進製造項目、吸引全球科技企業,提升香港產業結構自足性。(記者 朱輝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