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在2022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論壇上,國家科技部原副部長張來武在發表致辭時表示,我們正處在從工業經濟社會向數字經濟社會轉型的歷史關頭,需要超越工業化的思想、理論、方法與模式。站在時代變遷的關口,要將數字化與生態化相連,而生態經濟以鏈群結構為主,重點圍繞用戶的體驗價值發展,在未來將是更重要的創業形式。
是次論壇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深圳市深港澳合作創新研究會、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聯合主辦。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副校長羅智泉在開幕致辭中表示,港中大(深圳)是內地城市和香港在知識和人才方面合作的成功典範,該校將矢志不渝地為促進大灣區的人才發展貢獻力量。
深圳、香港、澳門攜手蓬勃向前
深圳市政協副主席吳以環表示,深圳具有90%以上的創新型企業是本土企業,90%以上的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90%以上的重大科技項目發明專利來自於龍頭企業等六個「90%」,彰顯了深圳企業科技創新的蓬勃活力。深圳要發揮大灣區的企業家和專家學者的集體智慧,思考如何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如何吸引和服務全球優秀創新人才,如何解決深圳和國家的「卡脖子」難題等。
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表示,創新科技是激活高質量經濟的重要引擎,大灣區創新科技發展的其中一個亮點是位於落馬洲河套區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未來將以此作為試點區域,在一區兩園的基礎上研究試行創新科技合作的跨境政策,讓區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暢順流通。
澳門特區政府正積極發展四大新興產業,即以中醫藥製造研發為切入點的大健康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金融產業以及會展商貿產業。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行政管理委員會代主席余雨生表示,澳門應發揮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及建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兩個特點,為內地企業拓展葡語國家市場等國際的海外市場提供更多的支持服務,同時也助力葡語國家企業參與大灣區、參與橫琴深合區建設,促進商務交流與合作,共享發展機遇。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入向縱深推進階段,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主席、香港新華集團主席蔡冠深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與東盟各國在資源和產業互補性強,形成了多樣化的市場機遇,雙方深度合作,能有效地促進經貿往來長期而健康的發展,把握當下東盟發展潛力,推動雙方在農業、高新科技、清潔能源、跨境貿易、物流、金融等領域的合作,能帶動雙方高質量發展走上新台階。
將香港基礎科學優勢轉為創新原動力
在主旨演講環節,馮氏集團主席馮國經表示RCEP讓中國供應鏈與亞太地區緊密融合,香港的貿易融資功能,可推動香港升級為區域貿易中心,服務於東盟貿易國家。而香港的基礎科學研發優勢,可通過與珠三角城市的緊密合作,共同推動內外雙循環的良性互動。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華潤集團原董事長傅育寧認為,國際科創中心是國家「十四五」規劃對香港的定位之一,北部都會區充分發揮香港和「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將會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樞紐。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深圳市原副市長唐傑表示,深圳進入世界級創新城市第一陣營,並在通信、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車等前沿領域實現突破。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科研) 楊夢甦表示,香港有五所大學位列世界大學排名前100,產出了眾多創新科研成果。為了更好地將研究成果和知識產權轉化為實際應用,該校推出「HK Tech 300」創新創業計劃,現在已支持了92家初創公司。
在論壇上,有十餘位商界領袖、青年企業家出席並分享對「雙循環背景下中國企業的機遇與挑戰」「科創與數字灣區新時代」「企業家的新視野與新賽道」三大議題的前瞻性思考與實踐經驗。深圳雲天勵飛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寧分享時表示,我們正處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開端,與前三次工業革命不同,是次將由實現了自學習自進化的人工智能機器來推動。他透露深圳在社會治理、交通安防等很多領域正在打造鵬城自進化智能體。
「各地推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速度在不斷加快,發展過程中還有諸多挑戰。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將繼續聯結海內外,搭建政府、學界和業界的對話管道,就粵港澳大灣區和國家發展的重要課題,展開深入探討,建言獻策。」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學術院長熊偉在總結髮言如是說道。(記者 鄧建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