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張眼看天下】重獎遷離都市圈 日本經驗對我可持續發展不無啟示

【張眼看天下】重獎遷離都市圈 日本經驗對我可持續發展不無啟示

責任編輯:靜文 2023-02-04 16:17:20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前董事總經理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張介嶺

 日本政府決定,從2023財年開始,對搬離東京的年輕家庭加大補助力度,除繼續享有最高300萬日圆的基礎財政補助外,每名18歲以下或已滿18歲但未高中畢業的子女將獲得100萬日圆的補貼。

 從2019財年起,日本就開始實施搬離東京首都圈扶持計畫,每位隨遷子女的補貼標準為30萬日圆,符合補助條件的居民包括過去10年在東京23區居住5年以上的家庭,以及往返鄰近的埼玉縣、千葉縣、神奈川縣通勤帶的家庭。受惠家庭必須搬離東京首都圈,或遷至東京境內的山區居住。

 日本政府斥钜資鼓勵搬離都會核心區,實乃迫不得已。一方面,全國各地湧向東京圈工作的人數越來越多。儘管2020年和2021年期間,由於疫情蔓延和遠端辦公普及,選擇住在東京圈之外的人數增加,導致淨遷入人口連續兩年下降,但仍超遷出人數。

 2022年,人口流入又呈升勢,1月30日,日本總務省公布的人口遷移報告顯示,東京圈共遷入43.9787萬人,較2021年增加19620人,遷出40.1764萬人,減少12970人,淨遷入3.8023萬人,較上年5433人增逾3萬,自1996年以來連續27年均為淨遷入。

 另一方面,受少子老齡化影響,日本總人口減少,地方人口流失嚴重。2018年,日本47個都道府縣中多達40個人口數量下降,2022年,除宮城、茨城、埼玉、千葉、東京、神奈川、山梨、長野、滋賀、大阪和福岡11個都府縣外,其餘36個都府縣出現淨遷出。如北海道夕張市過去50年人口流失了約90%,當初最繁榮的時候,人口接近11.7萬人,產煤量接近全日本的五分之一,可惜早已物是人非,財政破產。

 東京圈遷出遷入之差不斷擴大,既創造了活力和財富,也損害創新多樣化和地方經濟活力,帶來了社會經濟問題,更關係到一些地方的興衰存亡。專家警告,如果地方人口持續流失,那麼到2040年,日本有896個市町區村可能不復存在。

 面對少子老齡化加劇和東京圈「都市一極化」,2014年9月,時任首相安倍推出地方創生戰略,成立「城市·人口·工作創生本部」。當年11月,國會通過了「城市·人口·工作創生法」、「區域創生相關法律修訂」、「土特產支援制度」,以及修訂促進中小企業活用地方資源等法律,旨在治理東京圈過度膨脹,減緩地方人口減少,改變區域發展不平衡現象,提升日本整體活力。

 此舉並非搞形象工程。長期以來,日本地方人口流失與經濟低迷交互作用,一方面,因人口流失,日本一些地區,尤其是偏遠地區經濟不振;另一方面,經濟低迷又導致就業機會缺乏,年輕人遠走他鄉,兩者互為因果,陷入惡性循環。

 顯然,所謂地方創生,關鍵要看能否創造「生計」,增加就業機會,留住勞動力,提高出生率,刺激地方經濟回暖。為此,日本政府設置了交付金補助制度,以市町村為單位,每年兩次提交地方創生方案,向中央政府申請經費。主管機構會同專家學者、業界人士行審議後,決定是否提供資金支持。

 受此激勵,日本各地引進企業與人才、發展特色產業積極性增加,僅2019年,中央政府就向地方投入了逾千億日圆補貼,要求受援地區招募專家、聘請年輕人,提高「魅力值」,並根據KPI關鍵績效指標進行審查,決定是否再予補助,形成PDCA(計畫、執行、檢查、行動)管理循環,對缺乏經驗的地區,派員前往指導,提高創生成功率。

 繼任首相岸田文雄不遑多讓,去年六月推出「數字田園都市國家構想」,以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加速地方經濟復蘇,力爭至2026財年培養230萬數位技術人才,到2027財年實現高速通信光纖覆蓋99.9%的家庭,創建「在全國任何地方都能舒適生活的社會」。

 為吸引更多年輕人到偏遠地區辦公生活,日本政府還計畫到2027財年將衛星辦公室數量從2022年8月的654個增至1200個,助力鄉村和偏遠地區擺脫對農林牧漁等傳統產業的依賴,推動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從而平衡東京首都圈的人口流入和流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突飛猛進,各級政府在脫貧攻堅、區域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等方面積極探索,為實現共同富裕打下了紮實基礎,但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超特大城市規模過度膨脹,部分中小城市人才流失嚴重,萎縮蕭條。

 尤為嚴峻的是,由於城鄉發展不均,大量勞動力離開土地向城市轉移,一些農村地區只剩下老弱婦孺,「空巢村」越來越多,造成資源嚴重浪費,不利於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即使經濟較為發達的粵港澳大灣區,各地發展也不平衡,東岸城市創造了區域55.64%的GDP,北岸城市占32.9%,而西岸城市貢率獻只有11.46%,僅為東岸城市的1/5,亟需以香港、深圳、廣州為核心引擎,通過戰略調整實現平衡發展。

 毫無疑問,中國同樣存在超特大城市瘦身健體、有序疏解中心城區人口和資源、合理降低開發強度和人口密度、激勵人才向基層一線和艱苦邊遠地區流動的難題,如何營造人才引進環境優勢,從機制上激勵包括鼓勵港青北上創業在內的超特大城市勞動力分流,為他們提供廣闊的創業天地和發展空間、促進區域平衡發展是篇大文章。

 如上所述,日本人口萎縮和老齡化,以及年輕人向首都遷移,對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幾個大城市以外的地區造成了很大衝擊。許多農村城鎮已空巢化,企業缺乏客戶,員工人手缺乏,今年鄉村等地無人認領的空置房估計將達到1000萬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結合中國國情學習借鑒日本經驗或對我鼓勵勞動力向更需要的地方流動、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難題不無借鑒意義。(路透社資料圖)

責任編輯:靜文 【張眼看天下】重獎遷離都市圈 日本經驗對我可持續發展不無啟示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