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通脹仍維持在歷史高位,但是中國卻遭遇物價持續走低的尷尬,給中國貨幣政策制定者出了一個難題。
國家統計局11日發布數據顯示,3月,中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7%,漲幅較上月收窄0.3個百分點,這是2022年3月以來CPI同比漲幅首次降至1%以下。
連續兩個月走低
這也是中國CPI去年9月見頂2.8%以來反覆下跌的結果。到今年3月,最大降幅達到2.1個百分點,跌幅之大近年來罕見。另外今年以來前3個月CPI數據也從1月的2.1%跌落到0.7%,幅度達到1.4個百分點。
市場人士分析,3月CPI破「1」,顯示內地要警惕出現通縮的風險。通貨緊縮就是產能過剩或需求不足導致物價、工資、利率、糧食、能源等各類價格持續下跌。
而一旦出現通縮,負面影響就會比較大。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通縮是指貨幣流通數量減少或整體物價水平持續下降的現象,通縮會導致貨幣升值,購買力增加。但是,如果人們預期未來物價還會繼續下降,就會減少消費和投資,導致需求不足,企業虧損或倒閉,失業率上升,經濟衰退。通縮也會使債務負擔加重,資產價格下跌,金融體系受到衝擊。因此,通縮比通脹更可怕。
當然,內地還不能說現在就出現通縮,因為只有當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連跌三個月,即表示已出現通貨緊縮。而最近3個月,至少1月同比是上漲的,而且是自而且從去年12開始連續兩個月上漲。而今年2月、3月連續兩個月下跌,只有4月份止跌回升,就不能說內地出現通縮的危險。
基數是個重要原因
市場人士分析,3月CPI同比漲幅走低,一方面是春節後蔬菜價格下行較快,加之去年同期價格基數偏高,蔬菜價格同比下降較多。另一方面,3月成品油價格小幅下調1次,而且去年2月俄烏衝突爆發後,國際原油價格大漲,帶動內地成品油價格基數大幅走高,3月成品油價格同比由正轉負,也對CPI同比造成下拉作用。
市場人士預計二季度CPI同比漲幅是全年低點,一方面是由於翹尾因素,另一方面,進入二季度,蔬菜、水果等食品供給將有所增加,食品價格上漲動力不足。未來一段時間在消費復蘇帶動下,CPI同比更有可能小幅走高,但由於貨幣政策在疫情期間未搞「大水漫灌」,加之內地商品和服務供給充分,年內CPI同比上行突破3%左右控制目標的風險不大。(王長久 中新社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