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投行高盛(Goldman Sachs)報告指,全球多達3億個全職工作可能會被AI包括ChatGPT所取代,而愈先進經濟體則愈受影響,當中香港排第一;而最受影響的行業首位是行政工作,其次是法律工作。由此,本報記者專門訪問馬恩國大律師和黃國恩律師,惟他們都「無有怕」,認為AI無法取代律師,但承認它會淘汰業內一些無追上AI洪流的人士。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則認為,僱主應讓員工帶薪培訓,以適應大時代變遷。
高盛上月末發表報告指,全球18%的工作可以電腦化,估計美國和歐洲目前約三分二工作某程度上都可用到AI,多達四分一工作更可完全由AI做;全球多達3億個全職工作可能會被AI取代,而先進經濟體就業市場所受影響較新興經濟體大,當中最受影響是香港,其次是以色列、日本、瑞典和美國;最受影響的行業類別,首位是行政工作,其次是法律專業工作,之後是「建築設計及工程」、「生命、物理及社會科學」、「商業及金融業」。
AI機器人律師在美偷偷「履新」
事務律師方面,一個出名的「法律AI」叫Harvey AI。它是一個由OpenAI投資的創新公司專注於為律師事務所提供智能化服務,透過使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和機器學習算法,幫助律師快速而精確地處理法律文件、合同、訴訟程序等工作。它也能將法律文件分類、分析和建議,讓律師可以更有效地處理每天工作。
訴訟律師方面,「AI機器人律師」2月份就已在美國偷偷「履新」,在法庭上協助干犯違例泊車的兩名被告出庭自辯,被告戴上智能眼鏡和耳機,讓「AI機器人律師」即時教路,由於目前法例仍未允許在法庭上使用相關設備,所以今次測試並無公開在哪個法庭進行。
馬恩國大律師
「AI並不能取代律師!」
對於AI機器人律師可能「搶飯碗」,香港法學交流基金會主席馬恩國大律師表示,時代洪流下不同行業都必然經歷興衰,只要個人不斷進步就不用擔心。「AI並不能取代律師,但會令對無法律知識的市民愈來愈精明,從而對律師的要求更高,律師須要時刻提高專業知識和掌握AI技能,否則很容易被客人考起,從而失去客戶!」他說,上了年紀又不懂利用AI的律師,相信最終會被淘汰。
「100年後唔敢講,但未來一段時間AI打官司或撰寫訴訟狀書都做唔到!」馬恩國說:「庭上情況千變萬化,一定要人腦才能精準和細緻地分析案情,再憑經驗作出抗辯,盤問證人時要觀察證人表情狀態,再調節出適當提問;至於狀書,你本身要很懂法律,才能分辨到AI給你的答案哪些有用,又要配合人腦和經驗才能進一步篩選合適的材料來協助你完成狀書。」
同樣地,中律協創會副會長黃國恩律師認為AI不能代替律師。他說:「律師要與客人溝通,AI機械人無法與客人有情感上的交流,明白客人的情緒和內心真正思想。」不過,他亦認為,AI可以協助法律人員更快速和更大量地處理法律文書,包括一些原本要由初級律師處理的可標準程序化的簡單法律工作,例如草擬合同,因此預料未來每間律師行需要的人手會減少一半,包括技能較低的律師。
黃國恩認為,AI的出現對法律界影響正面,因未來律師將會愈來愈專業,大家都要更加專注鑽研個別範疇,例如民事侵權法、海事法等,才能保住飯碗,而市民所享受到的法律服務質素亦大大提高。
黃國恩律師
定期評估AI對僱員職業的影響
據人力資源及AI界專家評估,除了律師,一般文職、電話客服及推銷、翻譯、電腦繪圖、金融分析等一些重複式強、工序變化少的工種都是較容易被AI取代。非常關注工人權益的鄧家彪說:「我們不應阻止科技發展,地區之間存有競爭,若阻止基本技能包括AI的使用肯定會影響香港發展,但政府、學界和工會都要定期就科技對僱員的影響作出評估,評估AI對不同職業的影響,對職位的增加和減少,以及新技能的要求。」
鄧家彪透露,近日參觀某公共事業機構,管理層指因疫情關係,早前加強發展了人工智能客戶服務,結果甚受歡迎,很多客戶回饋AI客服已滿足他們一般日常諮詢的要求,無須等候及24小時在線,這兩點更勝真人。疫情過去,企業將進一步深化發展智能客服,節省出來的人員將經過培訓轉到其他部門。
他舉例說,原本10人的客服團隊,因應AI愈來愈進步,將來可能減至2人來處理一些AI無法處理的諮詢,這是促進生產力,即人類投入勞動力少了,產能卻增大了,被淘汰的8人就要轉到其他工種,甚至是新出現的工種,這樣可令社會進步,人類生活質素提高。
鄧家彪議員
「不同行業也有興衰,社會不斷出現新興行業和工種,因此要保持創新精神,政府應統籌、監察和引導企業,如何對員工做好在職及有薪培訓和學習。」鄧家彪說,「當然,我們也強調政府要落實全民失業保障,確保一些不能透過培訓適應到新工種的市民也能獲得應有保障。」
資料來源:高盛(Goldman Sachs)
【科技人語】科技是雙面刃 應學習與AI共存
AI包括ChatGPT急速發展,令社會各界「又愛又怕」,有人擔心飯碗不保,有人擔心資料外洩。儘管如此,香港科技IT界仍普遍支持與AI共存。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支持全面接受AI,惟同時指資訊保護亦應關注;香港智慧城市聯盟創辦人及榮譽會長楊全盛認為應完全放開手擁抱科技,否則社會發展會落後於人。
學習操控AI而不是被駕馭
方保僑說:「以前,學生不准用計數機;隨着科技進步,現在可以帶計數機入考場,大學考試甚至可以帶電腦。世界不斷進步,AI可助學生更快速地搜到資料,節省很多時間,再透過自己的分析理解,把功課做得更深入和高質素,這是一種進步。」
與此同時,方保僑亦希望社會關注資訊保護問題。他舉例說:「如果你用ChatGTP協助撰寫一份你公司的業績報告,AI會從中學習了你公司的資料,當下次有其他人要寫相關題材的報告,你公司的機密資料就可能會外洩。」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
「因此,科技和AI一樣,從來都是一把雙面刃。」方保僑說,「以往我們使用社交平台,說是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但用得多了,又衍生了私隱、網絡暴力、假消息等很多社會問題。這都是不可逃避的問題。人類應學習如何與AI共存,學習如何去操控它,而不是被它駕馭,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過程。」
應完全放開手擁抱新科技
楊全盛則認為,應該完全放開手擁抱科技,否則社會發展會落後於人!他說:「若阻止社會全面使用AI,在國家發展戰略層面,會造成非金錢可以彌補的損失。」
他舉例說:「日本早年因社會有聲音擔心安全問題,令今日的電子支付落後,很多地方因無電子支付的基礎設施,導致全國智慧城市發展受到很大阻礙,現在想追也很難追。又如,內地早年實施了微信支付認證,但香港很多人擔心私隱等問題而無認證,這明顯拖慢了香港的電子支付進程!」
從人的角度來看,AI是有私隱外洩、資料錯誤、學生抄功課等種種衍生問題,但不應因噎廢食,這問題在20年前互聯網剛興起時情況更嚴重,但今天市民生活已不能失去互聯網,所以科技所衍生的問題都可以透過完善法規、宣傳教育等各種手段去改善。楊全盛認為,特區政府有能力推動AI在香港全面使用的同時,克服以上種種問題。
香港智慧城市聯盟創辦人及榮譽會長楊全盛
楊全盛再舉「虛擬資產」例子說,這一領域一直有人擔心會衍生各種問題,但特區政府去年底就此在香港發展發表了有關虛擬資產政策宣言,展示了對虛擬資產創新有開放的態度及有堅定的決心;同時,為讓香港成為虛擬資產企業的最佳立足點,釋放Web3及相關技術的潛力,政府將為市場提供適切的監管。據了解,今年6月政府將為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設置新的發牌制度,為虛擬資產交易所提供一定程度的市場認可,將確保市場穩健有序發展,保障投資者利益。(記者 李銘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