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潘錫堂
繼蔡英文竄美並與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會晤,大陸進行為期3天的環台島軍演後,大陸商務部公告,收到大陸幾個行業協會申請,就台灣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進行貿易壁壘調查,本次涉及包括農產品、五礦化工、紡織等2455項商品,此次調查應當自4月12日立案公告日起6個月內結束,若有延期則不得超過3個月。其實,大陸之所以會進行這樣的調查,主因是台灣長期以來單方面限制與損害陸企利益,此項調查並不意味着大陸對台經貿政策的變化,包括不意味着「惠台政策」的變化,反而是為了客觀了解和糾正不合理的貿易歧視或障礙,促進兩岸貿易更公平健康的發展。可見大陸此舉是要告訴台灣,大陸對台「惠、利」政策並非「理所當然」,顯然帶有一些警示作用。
大陸長期容忍台灣貿易歧視
眾所周知,兩岸貿易長期處於不對等的狀態,台灣多數農產品都可銷往大陸,還享有檢疫、快速通關等各項便利,可見大陸對台開闢「綠色通道」;反觀台灣對大陸築起貿易高牆,不僅對830項農產品設限,更禁止1000多項工業產品銷台,卻向全球市場進口,根本完全違反WTO原則。尤其,關於台灣禁止大陸農產品進口,在2009年至2010年兩岸談判ECFA時,陸方就曾質疑,部分台灣自己沒有生產的農產品,例如蘋果,為何不能從大陸進口?但台方基於照顧農民的立場,堅持不開放大陸農產品,陸方當時也只能容忍地表示理解。
尤有甚者,2010年6月馬英九當局透過兩岸兩會與大陸簽署ECFA,當時大陸基於兩岸關係良好的考量,對台採取單方面的「惠台政策」及其一系列「讓利措施」。由於兩岸經濟量體差距懸殊,除「早收清單」外,陸方也允許台灣對大陸銷台的兩千多項產品進行單方面的進口限制,可謂「不對稱的經貿特殊關係」。此次貿易壁壘調查,大陸商務部表示是為了保護大陸企業的合法權益,經民間進出口商會名義申請調查,範圍包括台灣制定並正在實施的禁止進口大陸產品的相關措施,主要包括農產品、五礦化工產品、紡織品等2455項產品。調查方式可採問卷、實地查核和向利害關係方進行調查。
調整兩岸不平等貿易規範
再進一步言,大陸啟動貿易壁壘調查,此舉是因為台灣對大陸貿易長期享有順差,陸方是為了調整不公平的兩岸貿易規範,並因應台灣對大陸貿易的歧視問題,以促使台灣開放市場。從數據看,2022年大陸出口再創新高,貿易順差達8776億美元,但台灣對大陸卻享有1556億美元的順差,換言之,台灣是大陸貿易逆差的最大來源。因此,若從此觀點來加以檢視,為增加貿易順差,大陸進一步要求台灣開放市場,並非不合理。由此可見,兩岸間確實存在不對稱貿易,但被不公平對待的是大陸,真要講法論理,台灣根本站不住腳。
值得注意的是,大陸啟動對台貿易壁壘調查,公告要調查的同一天,大陸駐WTO代表團即通知台方駐WTO代表團,等同是把貿易壁壘問題浮上枱面。WTO貿易是秉持自由、互惠、公平的原則,過去陸方尚可隱忍包容,現在兩岸關係不佳,往昔不對等的貿易往來均成問題了。由於兩岸同為WTO的成員,理當服膺世貿「最惠待遇」原則,必須對所有成員進行無歧視的公平貿易。然而,台方卻始終嚴禁共兩千多項大陸貨品出口來台,明顯違反世貿規範。往昔陸方未將此議題提告於WTO,並不表示沒有問題,只因兩岸同文同種、兩岸是同胞「一家親」,兩岸關係也良性互動。目前大陸此舉的目的是要讓台灣各界了解,大陸就是因為把台灣當「自家人」,才不顧自由貿易的公平對等原則,也願在經貿政策上大幅「惠台」,但這一切並非「理所當然」,大陸也保留做出調整的權利。
總之,兩岸分別加入WTO後,台灣雖宣布開放大陸農工產品進口,但對大陸仍施以不符合WTO平等待遇、市場開放的非關稅貿易障礙,且長期以來無視在大陸的善意下,每年台灣對大陸出口帶來的一千多億美元的順差,及兩岸簽署ECFA生效實施10多年來,大陸提供台方的貿易優惠。因此,大陸此次貿易調查,應是重在預警,無關是否中斷ECFA,而是對這種不公平的貿易政策徹底檢討,並思考準備反制。(中央社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