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8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後防控工作有關情況。國家疾控局傳染病防控司負責同志和國家衛生健康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中國疾控中心、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專家將出席發布會,並回答媒體提問。
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米鋒在會上介紹:近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並表示這並不意味着新冠疫情作為全球健康威脅已經結束,各國要從應急模式過渡到新冠疫情與其他傳染病一同管理,不能停止工作。
當前,新冠病毒仍在不斷變異,國內疫情總體處於局部零星散發狀態,疾病危害仍然存在。各地各部門要繼續落實「乙類乙管」各項措施,在保障群眾健康的同時,方便群眾生產生活。
要繼續強化疫情監測預警和信息報告,有效掌握病毒變異和疫情發生發展情況,增強醫療資源儲備,提高臨床救治能力;要繼續加強學校、養老機構、社會福利院等重點場所人員健康監測;要繼續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做好個人防護。
國家衛生健康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在會上介紹:世衛組織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一決定主要是基於疫情流行態勢、病毒變異特徵、人群免疫屏障和系統應對能力建設四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從當前疫情流行態勢來看,全球報告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數、住院人數和重症住院人數、病亡人數都處於較低水平和持續下降狀態。
第二,雖然新冠病毒仍在不斷變異,有些變異株免疫逃避能力變強,但目前流行的奧密克戎變異株的毒力、致病力、病死率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
第三,雖然全球疫情風險仍然較高,但人群通過自然感染和主動疫苗接種,已經建立比較良好的免疫屏障。
第四,三年多來,各國加強醫療救助體系和公共衛生體系的能力建設,包括人力資源、防護設備、疫苗藥品等多方面能力都在加強,大多數國家已經具備了較好的防控能力。
綜合這些因素,人群和衛生系統的抵抗力與新冠病毒之間已經取得一個較平衡的狀態。
國家疾控局傳染病防控司副司長劉清在會上介紹:近期,全國發熱門診監測結果顯示,「五一」期間部分地區疫情出現小幅上升,但各地在院重症病例數均未出現大幅增加,醫療機構正常診療秩序也未受到影響。總體來看,國內疫情目前仍處於局部零星散發狀態,各地醫療服務秩序正常,全國未出現規模性疫情。
專家研判認為,由於人群接種疫苗和新冠病毒感染後的免疫力存在隨時間衰減的客觀規律,全國疫情在今年4月上旬達到2022年11月以來的最低水平,近期開始出現緩慢上升的情況,這種變化趨勢符合預期,也與全球奧密克戎病毒株波動流行的規律相似。人群免疫力衰退是一個逐步漸進的過程,當前我國的人群總體免疫保護水平仍然較高。「五一」期間人群聚集和流動性增強,客觀上增加了病毒的傳播機會,預計「五一」假期後局部地區疫情可能會出現小幅反彈,發生聚集性疫情的場所可能會有所增加,但出現區域性規模性疫情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內不會對醫療救治和社會運行造成明顯的衝擊。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在會上介紹:首先,無論是二次感染還是新變異株導致的感染,臨床表現目前看都是類似的,主要表現在上呼吸道,重症的病例目前還很少,主要是無症狀或輕型病例為主。一旦感染不要恐慌,對症處理,同時仍然要做好個人衛生,包括戴口罩,避免或者減少進一步傳播的風險。
第二方面,我們要高度關注高齡老人,沒有接種疫苗的、有基礎病的人群,避免感染或者減少感染的風險。因為無論是變異株還是二次感染,都會使這些重症高風險人群面臨着重症甚至死亡的風險,所以我們強調,對老年人、有基礎病的,要關口前移、早期干預。措施包括:(1)建議在社區層面上發揮社區醫生或者全科醫生的力量,以及信息化系統、人工智能多種途徑,建立所轄區域的老年人、高風險人群的台賬。(2)一旦這些高風險人群患病以後,要及時跟蹤監測,早期抗病毒治療。(3)重症高風險人群感染以後加強監測,如果出現低氧等情況,要及時氧療,無論在社區層面上還是醫院層面上,都要進行相應的處置。(4)目前醫療機構重症的救治能力較充分,所以一旦有重症病人,及時住院或ICU治療。
提到咽喉痛,其實原因很多,新冠可以,流感也可以,很多細菌感染也可以,所以要區別對待,如果是新冠,就按新冠,如果細菌感染,必要時可用抗生素。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陳操在會上介紹:隨着我國對外交流的不斷增加,我國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株的構成也受國際影響明顯增大。從監測數據看,今年4月下旬,在輸入病例當中,XBB系列變異株的構成已經達到了97.5%,與全球的XBB系列變異株佔比基本保持一致。在本土病例中,XBB系列變異株的佔比,自今年2月份明顯升高,從2月中旬的0.2%增長到了4月下旬的74.4%。同時,BA.5.2、BF.7、BA.2及其亞分支合計佔比約25%。目前,我國主要新冠病毒流行株已經變成XBB系列變異株。